綠委選戰遭遇空前挫敗,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超過四分之三絕對優勢席次,若加上媒體生態長期偏藍的失衡,眼看一黨獨裁、民主大倒退的政治發展趨勢逐漸形成,許多有識之士對本土政權的延續憂心忡忡,繼李登輝執政十二年和政黨輪替扁政府主政八年共二十年後,本土政權的歷史會繼續傳承下去?抑或會戛然而止?謝長廷果真有能耐承先啟後,「逆中求勝」,為本土政權奠定百年根基嗎?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有感於局勢不妙,秉知識分子良知主動表態挺謝,究竟會衍生何連鎖性政治效應?
綠委選戰挫敗 危及本土政權
在席次減半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新選制下,綠營原本傾向樂觀地預測綠委應有超過三分之一或四十席上下的席次,孰料一月十二日選舉結果揭曉,綠委竟只有二十七席,在幾近崩盤的挫敗後,阿扁在第一時間擔負全部敗選責任而辭去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則承擔責任代理民進黨主席,阿扁轉趨低調扮演消極性輔選角色,謝長廷則扮演積極性的「男主角」,主導總統大選的節奏和議題,弔詭的是,「本土政權」似乎也因綠委選戰的挫敗,而被污名化了,部分統派媒體甚至虛情假意建議謝長廷,為了擺脫「扁政府執政包袱」的拖累和牽絆,要果斷、明確與阿扁切割,俾有利於總統選情和相關選舉操作。「本土政權」的意涵,至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根據媒體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謝長廷站上火線進行安內攘外的搶救、鞏固後,謝、馬的支持度差距,相較於綠委敗選時,已明顯拉近了一○%上下,但謝長廷若進一步與阿扁有所區隔、切割,真的有助謝在與馬對決中獲取勝利嗎?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等同於棄絕過去的理念和核心價值嗎?向中間路線逼近的選舉操作,會否讓謝長廷淪失深綠選民的支持?甚或衍生基本盤崩解的負面效應?
深化民主改革 付出慘痛代價
熟稔選戰操盤實務和當前政治生態的資深媒體人指出,綠委敗選後,謝長廷陣營確實進行了一些選舉操作,俾讓選民認知、釐清長與扁間的「區隔」,並清除扁喧賓奪主的負面效應,但謝陣營也很小心,避免過度操作,讓深綠選民誤會長要與扁進行切割。問題的關鍵在於本土政權的傳承,從李登輝十二年到阿扁八年,已有的二十年歷史,謝長廷要繼往開來、一肩承擔和逆中求勝,才可望感動人心,並在力拚過關後,為本土政權奠定百年根基,心存僥倖想用切割,或只想接收資產,不肯承擔責任的操作,只會讓選民看破手腳,對謝總統選情或恐衍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負面效應。
果真是背負「本土政權」的原罪,讓綠委難以擺脫挫敗宿命嗎?據分析,李遠哲一再肯定民進黨有較豐沛的改革動能,席次減半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國會新選制,就是民進黨為了深化民主和改革付出的慘痛代價,當初國民黨是算計新選制對其有利而順水推舟,民進黨、國民黨一為改革理想,一為實質利益,雙方的動機,形成強烈對比。除了結構性的不利外,新選制的選區劃分部分,也因藍軍在立法院掌握多數席次,而有了上下其手的機會,綠軍太過天真,不知其中「棉角」,容易被人「君子欺之以方」;且在立委提名部分未與台聯溝通整合,也未進行策略性大布局,衍生「團結泛藍VS.分裂泛綠」的不利選局,加上阿扁總統強勢輔選操作,也入泛藍彀中,藍軍轉而操作「對阿扁不信任投票」,選制的不利和大戰略失衡,肇致綠軍基本盤流失極微小,國會席次卻大減為二十七席的悲慘狀況。
老帥對抗復辟 啟動台灣意識
立委選後,統派媒體出現諸多似是而非論述,除了「本土政權」被壓抑、污名化外,還包括選制扭曲、不公,應歸咎於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和主導選制改革的扁政府,或說經過選戰洗禮,就沒有一黨獨裁問題,國民黨也脫胎換骨,不再是「外來政權」云云。
但試問:席次減半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改革,真的已達到公平、公正和選賢與能的民主政治進步階段嗎?國民黨的黨產怪獸和更趨惡質的選風,沒有形成不對稱的競爭嗎?「本土政權」在世界各地原本就是天經地義,不須特別追求和講究,但台灣為何會有「本土政權VS.外來政權」的問題?
「本土政權」建構的歷史開端,始於李登輝從蔣經國手中接下政權的棒子,蔣家父子在台灣建構流亡政府,外來政權的本質已蓋棺論定,當時蔣經國所以願意將政權交還台灣人,終結蔣家王朝,外界雖有諸多揣測和爭議,但關鍵應是經濟發展和政治覺醒衍生的民主化浪潮,讓蔣經國不敢逆勢操作,加上當時蔣經國病魔纏身,強硬壓制民主改革的意志已鬆動,加上李登輝技巧性引導,終於讓台灣民主化發展有了轉捩契機。
熟稔李登輝決策思維的政壇高層人士指出,「主流VS.非主流」的權力鬥爭,對李登輝建構本土政權有強烈刺激作用,因為當時外來政權「威權統治」的既得利益者,憂心既得利益會因李登輝主政而流失,加上對李登輝個人不信任,因而無所不用其極集結進行反撲,相對於廟堂之上的鉤心鬥角、明槍暗箭,民間對李登輝則是毫無保留地熱情支持,連在野的民進黨,也在許多關鍵時刻明助或暗助李登輝對抗復辟、黑暗勢力。此外,李登輝曾留學日本、美國,親身體驗民主政治的可貴,因而他主政十二年,依循個人一貫的理念、核心價值,啟動民主化改造工程,透過民主的實踐、鞏固、深化,一步一腳印建構台灣主體意識和本土化政權。
阿扁延續本土 提升台灣認同
從歷史發展的軌跡觀察,二○○○年政黨輪替,台灣民主化有了跨步性的進程,阿扁高舉「台灣之子」大旗,在外界不看好的狀況下,驚險擊敗兩組與外來政權有牽扯的候選人,而二○○四年連、宋兩組人馬雖已整合成功,但阿扁仍然以超過百分之五十得票率驚險過關。扁政府執政七年多以來,其執政績效雖然評價兩極化和充滿爭議,但台灣認同度的大幅提升,被公認是扁對本土政權建構的實質功勞。
有人質疑,「本土政權」的光環,在阿扁手中已被玩完了,而相對的,在新選制下,國民黨也不再被定位為「外來政權」,因而謝長廷再訴求「本土政權」,將不具有感動人心的能量,中間選民也會嗤之以鼻,果真如此嗎?
從逆向角度思考,蔣友柏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案例,他從一開始就與外來政權撇清、切割,也不拿黨產資源當自己對外找出路的靠山,有朝一日,蔣友柏若透過民主政治的實踐,為自己在政治領域闖出一片天,當然沒有人會將「外來政權」的標籤貼在他身上,即使有人以此當攻訐蔣友柏的口實,支持他的選民也不會認同。但馬英九卻不一樣,他曾當過蔣經國的秘書,而在獲拔擢重用前,馬曾被質疑當過職業學生,扮演極權統治的馬前卒角色,迄今疑雲未獲得澄清,他個人備受黨團栽培,從政以來也一再運用黨產資源,這種與外來政權糾葛不清的連結,即使透過選舉漂白,但他的本質能夠從此「脫胎換骨」嗎?
K黨核心價值 走向終極統一
再就「本土政權」的核心價值觀察,李登輝主政十二年,建構的核心價值是將中國大一統思想,一舉轉化為「特殊兩國論」,阿扁進一步推進到「一邊一國」,謝長廷則從政以來,一貫以「台灣命運共同體」,在建構他的台灣主權獨立政治哲學,但國民黨和馬英九的核心價值卻是返蔣去李及「終極統一」,這也正是「本土政權」延續遭遇空前危機的關鍵所在。
據指出,馬英九若當選總統主政,台灣當然不可能一夕之間就易幟與中國統一,但被採取溫水煮青蛙模式,遭吞併的危機卻會愈來愈濃烈,同時,社會主流價值也會翻轉,台語文化會再被邊緣化,馬英九或許心情好時會再秀不輪轉的台語,但裝飾性質不言可喻,相關的本土語言都難免被冷落,再倒退回過去獨尊北京話的狀況,社會多元化發展明顯停滯,甚至倒退;而在政治人才的拔擢方面,蔣經國時期的「吹台青」政策,很可能再被搬上檯面,檯面上雖有若干本土化樣板,但真正的本土化政策將淪為虛有其表。
據了解,李登輝的「本土政權」理念,特具理想性和包容性,他是以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李登輝、彭明敏兩組候選人總得票率七十五%為基礎,並透過兩個認同台灣政黨的政權輪替,來深化、鞏固民主體制,而非由一黨獨大或獨裁,衍生絕對權力和腐化的負面效應。在此前提下,只要國民黨去中國化,進行本土化改造,並妥適處理不公、不義的黨產怪獸,消弭不對稱競爭的負面質素,在此理想狀況下進行政黨輪替,當然不會阻礙本土政權的延續和正常進展。
期待台灣維新 奠定百年根基
台灣四、五百年的有文字紀錄、敘述歷史,絕大部分都是外來政權統治的歷史,在外來政權更迭過程,台灣人民往往生活在動盪、不穩定狀態中,基本人權受侵害、耗損,國民黨以外來政權身段統治台灣也有五十多年,這段期間受盡政治迫害的志士,悲慘血淚辛酸故事說也說不完,難能可貴的是我們也有難能可貴的李登輝主政十二年和阿扁當家八年共二十年的本土政權歷史。
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和謝長廷、馬英九的對決,如果只在「台灣人與中國人的戰爭」中打轉,或許太空洞,不易獲得大多數人認同,但在思考、檢驗謝、馬兩人的治國能力、從政績效、人格特質、政治理念時,當然也會觸動內心底層更深刻的「本土政權」歷史會否中斷的問題。
許多有識之士期待謝長廷過關,以其特有的人文素養及台灣維新哲學,為本土政權奠定百年根基,而不必每逢四年就遭遇復辟勢力窮凶惡極挑戰,但此願望並不是意謂民進黨從此可以成為萬年的執政黨,而是透過民主的深化、鞏固,促成中國國民黨進一步的改造,摒棄終極統一的意識形態,轉蛻為認同台灣、脫胎換骨以公平競爭為主的本土民主政黨,如果有兩個政黨輪替執政,驅動本土政權健康、良性發展,絕對有利於台灣人民福祉的增進和生命財產的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