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樂 卯力打造太空計畫願景
衝過流言與黑函滿天飛的窘境接掌主任一職,強調未來任務就是要相關計畫升空,完成國科會交付的任務。
五月廿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台灣第一顆自主擁有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中華衛星二號(華衛二號),終於在美國加州范登堡(Vandenberg
AFB.)發射場順利升空;六月初,國家太空計畫室正式宣布,華衛二號遙測影像處理成功;七月初,國家實驗研究院召開臨時董監事會議,審查太空計畫室新主任遴選案,而向來被外界貼上神秘、封閉的太空計畫室正上演一場主任爭奪戰。八月二日,前宏遠育成科技公司總經理吳作樂在流言、黑函漫飛的情勢中,順利接掌太空計畫室主任一職。
七月十三日,國家實驗研究院董監事會投票通過太空計畫室主任人選後,關於吳作樂的黑函四起,其中最被外界詬病的就是他出身統計學、不具航太專業背景與經驗。對於這樣的指控,吳作樂回應道:「我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前三年是在人造衛星通訊部門,有那一個人比我更熟?」
國家砸錢 應為台灣謀福利
二○○二年十二月,國科會審議通過「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其全程計畫十五年,期限為二○○四年至二○一八年,重點在於研發自主衛星,包括寬頻通訊衛星,以及高解析度遙測衛星。因此,吳作樂強調,進來太空計畫室之後,沒有一個人懂通訊衛星,而且「我們裡面大部分都是搞機械、電機的,所以那有人什麼叫懂不懂這個東西,當然你一定要懂裡面某一個部分,這是必要的」。
台灣已進行的第一期十五年的太空計畫到期,過去曾為此斥資兩百億召集大量研發人員,如今華衛一號僅運行五年半便壽終正寢,且下一個近三百億的十五年衛星計畫即將展開。除了剛發射成功的高解析度華衛二號外,華衛一號對國人而言,根本毫無感覺,甚至懷疑太空計畫不符成本效益。對此,吳作樂認為,現在必須思考國家整體的太空計畫目標是什麼?國家花很多錢在太空計畫上,若只是為全世界人民謀福利的話,對我們的意義不是很大,應該有些東西是為台灣而服務的。
至於第二期太空計畫被外界繪聲繪影地揣測,被批評根本是為了和電信業者搶食大餅。不過,他說,現在太空計畫室正發展的通訊衛星不是著重在商業應用,也更不是為了跟電信局競爭,而是台灣地面上的寬頻通訊已經足夠,是該發展通訊衛星的時間。吳作樂低調分析,世界上大部分的衛星都是軍民通用,一個衛星在這裡,當然要做最佳利用,很多人猜得活靈活現,就讓他們去猜好了!
特性敏感 樂當改革守門人
企業管理經驗豐富的吳作樂進入太空計畫室後,將把企業界的制度模式一併帶入,他認為,以前太空計畫室是用公務員的方式管理,所以彈性很少,而一年前改為財團法人組織,其目的就是希望財團法人能夠完善運作,讓整體的太空計畫同時進行,而且「我們很小,不是NASA,只有一百六十人的小地方,卻同時需兼具有科技的、工程的專業」,再者,任何錯誤都不能犯的情況之下,當然需要有管理經驗背景的人擔任主任一職。
八月初上任至今,吳作樂正和太空計畫室的成員正一同構思,「太空計畫的目標是什麼?」、「有那些產業經過發展衛星之後,能對產業有幫助?」以及「那些衛星的應用對台灣是重要的」。他認為,雖然太空科學的應用有助於提高台灣科學知名度,但是不能當作台灣發展衛星的主軸,因此在這第二個十五年的初期,他將致力於為長遠的太空計畫做好基礎工作。
有鑑於國家太空計畫室的敏感特性,他將嚴格把關安全檢查與忠誠度考核,吳作樂強調,除了對每一個新進人員請調查局考核外,所有工作人員不能去香港、中國的制度必須徹底執行。
此外,華衛二號委託美國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 Corporation)發射,不過原訂於去年十月發射升空的計畫,卻延至今年五月才發射,其違約金以一日一百二十五萬台幣計算,保守估計高達一億三千萬。太空計畫室至今仍未收到任何費用,傳言不斷指出,「因軍火商居間協調,國家實驗研究院高層有意息事寧人,同時有意無意間施壓太空計畫室」。對此,吳作樂表示,合約中包含不可預測的因素、不可抗拒的因素、難以界定的因素,以及國防部規定不可使用的零件,因此這個部分會等待工程會認定、判斷後,該收的費用還是要收。
近兩個月來的流言、黑函,以及太空計畫室研究人員情緒反彈,未影響吳作樂改革的決心,因為「改革沒得討論」。同時,他強調他的任務就是要讓華衛三號及其他相關計畫升空,完成國科會的計畫任務。
華衛三號 明年底升空
剛在六月發射升空的華衛二號,屬高解析度的低軌衛星,被定位為遙測拍攝地表影像,用以監控台灣本島、離島、台灣海峽及附近海域的環境,而近日最熱門的國土規劃、災難防治、環境保育等研究,均有賴華衛二號拍攝地表影像。 預計於明年底發射的低軌衛星華衛三號,共六顆微衛星組合而成,重量約重七○公斤,外型呈扁平圓柱形,直徑約一○三公分,高約十六公分,其外觀附有兩片圓形太陽能電池板分別展開一二一度和五九度,設計壽命為五年。 明年底將一次發射六顆微衛星分布於地球表面七○○至八○○公里高的軌道中,以接收美國廿四顆全球定位衛星發出的訊號,用以觀測範圍涵蓋全球大氣層及電離層,約每三小時即可完成全球氣象資料蒐集及計算分析,約每九十分鐘更新一次,將有助於台灣對豪雨、颱風等氣象研究。(林修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