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二、三事
陳悅文
2008/11/13 第660期
日本人稱自己的國家時是說「Nippon」或「Nihon」;雖然日本天皇是「萬世一系」、首相卻是來來去去,但這並不表示「昨是今非」,國家的行政改革還是可以繼續進行。

今天,往來台灣的日本航空公司有兩家。一家叫做ANA,就是全日本空輸(全日空),另一家則叫JAL日本航空。JAL這三個字母,我們可以猜的出來是Japan Airlines。但是ANA呢?是什麼樣的航空公司?為什麼沒有代表日本的J字母﹖


日本  八世紀已出現


Japan是西洋人對日本的稱呼,就像代表中國的英文「 china」一樣,原本指的是瓷器,而代表日本的英文「Japan」則是「漆器」的意思。但是,這只是西洋人對東洋的了解而已。


日本人稱自己的國家時是說「Nippon」或「Nihon」。譬如,拿全日空的英文全名叫做「All Nippon Airways」(ANA),郵票上印的英文寫「Nippon」,鈔票背後也是寫「Nippon Ginko」。 NHK則是「日本放送協會」(Nippon Hoso Kyokai)的縮寫。


至於,為什麼叫做「日本」?最有力的說法,是從大陸中國的觀點來看,日本是位在日出之處的島國。《隋書》東夷傳記載,倭國使者送來的國書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由於「日本書紀」完成於八世紀左右,因此「日本」這個名詞,至少在八世紀之前就出現了。


東夷傳中形容日本人是「人頗恬靜,罕爭訟,少盜賊」。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中,記載了馬可波羅在中國聽說日本是「位在東方海上的島國,出產黃金,宮殿和民宅都用金子打造。住民都是異教徒,很有禮貌。會吃人。」


東京  對應京都之名


跟英國的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美國的「美利堅合眾國」相比,日本的國名非常簡單,就是「日本國」。人口一億二千萬,排名世界第十;島國的日本,大大小小島嶼加起來,竟然有六千八百五十二個。面積將近三十七萬平方公里,比法國小,跟德國差不多。大於義大利、英國和馬來西亞。其中,最大的四個島由北到南則是大家都知道的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


日劇【小孤島大醫生】中那個美麗的小孤島,是日本國境最西邊的與那國島。與那國島離台灣只有一百一十一公里。台灣海峽即使最窄的地方,還有一百一十三公里。我們常常說台灣海峽的對岸是中國,卻忘了巴士海峽對岸的菲律賓,及太平洋對岸的日本。


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東京在以前則叫江戶。一八六七年大政奉還,隔年,明治天皇訪問江戶時說江戶是「東國第一都(京)」,下詔改江戶為東京,「東」是相對於當時天皇所在「京都」的位置。一八六九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從一六○三年德川家康開幕府,至今東京身為日本的首都,已經超過了四百年。


首相  家族派閥明顯


東京的行政單位並不是「東京市」,而是「東京都」。日本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都」指的就是「東京都」。「道」是「北海道」,「府」是「大阪府」和「京都府」,及四十三個「縣」。


換句話說,日本的地方自治單位中並沒有「省」,日文中的「省」,意思相當於台灣行政單位的「部」。譬如「法務省」,而「法務省」的最高長官不是「省長」,而是「法務大臣」。


日本已經進行十年的中央政府機關減縮、重整行政改革。從一府二十二省廳,現在已經重編為一府十二省廳,分別是內閣府,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和警察廳。


內閣首長是「內閣總理大臣」,又稱「總理」或「首相」。現任的麻生太郎是第九十二代內閣總理大臣。第一代內閣總理大臣是伊藤博文,當中有一對父子則是福田赳夫和福田康夫,一對岳父女婿檔鈴木善幸和麻生太郎,一對兄弟檔岸信介和佐藤榮作,還有高達三對的祖孫檔,包括岸信介╱安倍晉三、近衛文模╱細川護熙以及吉田茂╱麻生太郎。從這裡面,我們也可觀察到日本家族派閥政治的微妙之處。


天皇  保存萬世一系


日本這幾年換首相,就像在換衣服一樣,好不容易記得了名字,卻又換人了。連續二位首相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都在任期不到一年就下台換人做做看。其實,他們被說成是短命首相,實在有點不公平,因為第四十三代內閣總理東久邇宮稔彥王,任職才僅僅五十四天而已,略勝一籌的羽田孜,則有六十四天。連續在任日數最多的是首相,則是安倍晉三的舅公佐藤榮作,在任共七年八個月。


換句話說,即使是日本史上連續在任最久的首相佐藤榮作,也還是比美國即將卸任的布希總統和台灣的前總統還要短。


日本首相為什麼這麼短命?分析起來其實有許多原因。不過,就另一角度來說,就算首相短命,這個國家還是照常運作,首相換來換去,至少還有天皇是「萬世一系」的。戰後美國駐日大使也曾經說過,日本之所以能在戰後快速站起來,是因為日本有天皇這個「不變的頂點」。


而且,日本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民主主義國家。首相來來去去,不表示「昨是今非」,行政改革還是可以繼續進行,十年來中央政府機關的人事縮減,可以說是非常地成功。這種政策的安定性,和當前台灣的情況十分不同。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