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越多,獲得越多!」參加扶輪社已二十多年的扶輪社三四八○地區二○○八-○九年度總監許章賢如此形容他參與扶輪社的最大感想。
入會 謝長廷是推薦人
一九○五年,一位名為保羅.哈理斯的美國律師邀請了三個朋友一起在芝加哥成立了一個俱樂部,他們希望不同職業的人可以建立友誼,在工作上互相協助,他們最初聚會的方式是輪流在成員們的辦公室聚會,因此取名為Rotary Club,後來中文翻譯為扶輪社。許章賢笑說,全世界的扶輪社都是直接用音譯,只有台灣譯為扶輪社,因此還曾經發生有人誤會扶輪社就是在醫院幫忙推輪椅的社團。
扶輪社的加入,並非採主動申請的方式,而是須由舊成員邀請參加例會等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互相觀察,經由兩位成員的推薦,並且通過表決無人反對才能正式入會。許章賢是在一九八六年經由台大宿舍同寢的朋友許敏川的引介加入了大同扶輪社,大同扶輪社最初是由過去也曾經擔任地區總監的蔡仲伯所成立,成員以台大校友、台中一中校友為主。
許章賢當時的推薦人除了許敏川之外,另一位便是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那時謝長廷正擔任大同社社長。最初,扶輪社為了增進成員們的友誼,規定只能互相稱呼名字,後來則有使用暱稱的慣例,謝長廷的英文名字原本是Frank,不過因為有其他成員英文名字也叫Frank,他在扶輪社就改稱為Care,而許章賢因為是從事醫療儀器進口,於是便將暱稱取為Medicare,現在熟識許章賢的朋友都稱他為Medicare,而不直呼他的名字。
服務 扶輪社基本精神
扶輪社的重要精神之一是友誼,為了增進社員之間的友誼,各扶輪社除了每周固定舉辦一次例會之外,也常舉辦聯誼性活動,每個社裡都有「社務服務委員會」,「社務服務委員會」底下還有「出席委員會」、「節目委員會」等小組,節目委員會負責策畫會議與活動,由於扶輪社有出席率未達六成即除名的規定,因此出席委員會便負責關心久未出席的成員,鼓勵他們盡量出席,減少社友們因為太久沒出席反而不好意思出席的情況。
許章賢記得,最初剛參加時,像他這樣的新進社員都會被分配到聯誼組,負責在開會時幫社友拿名牌,這樣一來,過不了多久,社員都知道這是新進成員,而新成員也很快地就能叫出所有人的暱稱,可以快速地融入這個團體。而且,扶輪社有開會時唱歌帶動氣氛的慣例,因此聚會時大家總是非常愉快,甚至為了避免破壞氣氛,社內還有避免談論政治的不成文規定。
Rotary Club原本只是聯誼性質,一九○六年被請加入的專利律師唐納德.卡特在受邀之後詢問這個社團的宗旨是什麼,當獲得「增進生意、促進友誼」的答案之後,卡特覺得很不滿意,他認為應該進一步對社區、城市做出服務,因此,現在扶輪社的另一項重要精神便是服務。每個扶輪社都設有「社務服務委員會」、「社區服務委員會」、「職業服務委員會」、「國際服務委員會」,各服務委員會底下都還有許多小組委員會,基於「服務」的精神,每位成員都得分配一個小組、負擔部分責任。
收益 精神收穫快樂多
許章賢也記得自己剛參與扶輪社時,當時社裡在周年慶時出版了一本漫畫「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在社區中推廣環保的概念,令他印象深刻;此外,社友們當時也發起捐款給教養院,實踐關懷弱勢的精神,令他相當感動與認同。
參加扶輪社二十二年之後,許章賢說,在扶輪社裡,透過每周一起吃飯、開會、聽演講,他認識了許多不同職業的朋友,甚至認識了不同國籍的朋友,建立了如同家人一般的友誼,也開拓了自己的視野;社友們平常一起服務,大家一起為社團、社區、國家、國際出錢出力,他也獲得一個貢獻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他人管道,所獲得的滿足與快樂是言語無法形容的,「服務越多,獲得越多」。
獲得的,除了是職業上的收益與精神上的快樂之外,有時也有意外的收穫。許章賢表示,他當大同社社長那年,扶輪社國際年會在台北召開,有三千多位世界各國的社員都來台北參加會議,甚至有些國家他根本沒聽過,那場會議幫他開拓了自己的國際視野,也感受到台灣必須與世界接軌,從此,他不但盡量參加在各國舉辦的國際年會之外,也積極參與扶輪社的國際事務,為台灣進行民間外交。
交流 促成一段好姻緣
許章賢說,像扶輪社的「團體研究交換」就是不同國家之間的職業交流,參加成員不限社員,在其他國家社友家裡寄宿四到五周期間,會安排到當地與自己職業有關的機構實習,也藉此讓雙方的文化進行交流。他曾擔任團長帶團到瑞士進行「團體研究交換」,後來又擔任團體研究交換委員會主委負責招待來自美國喬治亞州六九○○地區的團員,他便請過去受瑞士招待的團員們幫忙接待喬治亞州的朋友,結果當時一位女團員不久便嫁給了那位喬治亞州「團體研究交換」的團長。促成一段姻緣,對許章賢來說,也是意外的收穫。
從最初加入被分派幫忙社友拿取名牌,到擔任社長秘書、社長、地區和平計畫委員會主委、團體研究交換團長、地區秘書、團體研究交換委員會主委、國際服務委員會主委、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主委,再到現在擔任三四八○地區總監,許章賢說,扶輪社是一個將私心降到最低,充分展現善意的地方,在扶輪社裡有學不完的東西,他自己仍不斷地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