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三十一日,中華民國德國學術交流協會,在中興大學召開學術年會,主題為「能源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會中分別就太陽能、生質能源、再生能源以及能源政策與法律等議題加以討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歐盟大力推動的生質能源的研究與應用,現在不僅在台灣,就連在國際上,由於遭遇許多環境、糧食問題,學術界批評聲浪四起,各國大型組織,皆必須面對重新檢討政策的情況。
力抗油價飆漲 生質能源正夯
全球油價飆漲,使得研發替代能源,逐漸成為主流。而近年來隨著地球暖化議題持續發燒,發展所謂生質能源,更是成為各國力抗油價的主要政策之一。在台灣,使用能源有九九%以上仰賴進口,其中石油更為進口能源大宗,因此,為降低進口能源所帶來的衝擊,進行各項生質燃料技術開發,以及鼓勵使用生質燃料,以替代石化燃料等政策推廣,同樣也在台灣如火如荼的展開。
今年七月一日起全台灣各加油站,將全面販售B1生質柴油(一%生質柴油與九九%超級柴油混合的油品),在此之前,台灣各地公車或公務車,早已陸續試用上路。
然而,致力於發展生質能源,也意外掀起新世紀的投資風潮,許多科技公司更是看準生質能源的未來潛力,積極地研究與發展,例如,最近有業者研發出,利用痲瘋樹種子來提煉生質柴油的先進機具,據了解,這原料就是一株株有綠色油田之稱的痲瘋樹種子,估計一萬公頃的面積,一年大約可以產出一萬公噸的生質柴油。
雨林地變農地 成為暖化殺手
不過,正當發展生質能源,成為各國力抗油價的首要政策,學術界顯然已經有了不同的觀察。美國自然保育協會(Natural Conservancy)與明尼蘇達大學合作,研究美國、巴西與東南亞等地生質作物的栽種情形,卻赫然發現雨林、泥炭地與草原,一旦被開發為農地,轉種玉米、甘蔗、棕櫚和大豆等,就會釋放出植物與土壤儲存的二氧化碳,整體排放量,遠遠超出所取代的化石燃料排放,反而造成更嚴重的暖化威脅,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只有利用廢棄農地種植多年生的生質作物,或者以回收的植物製造生質燃料,避免破壞生態系或干擾土壤的栽種方式,才能達到真正的「零排放」。
國際上專家們紛紛警告,使用耕地生產生質燃料作物,將會降低生長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今年四月,聯合國官員齊格勒甚至公開表示:「生產生質燃料是一項違反人道的罪行。」
今年六月初,聯合國在羅馬召開的糧食高峰會議,主要就是為了討論日益高漲的糧食價格問題,並且商討如何解決目前的糧食危機。然而,專家分析,糧價飆漲的因素相當複雜,其中生質能源的開發,確是主要原因之一。當廢氣排放成為地球暖化的元凶,以遏阻廢氣排放而發展的生質能源應運而生,不過因為生質能源的原料,是需要可耕地的農作物,然而,可耕地本來用來做為生產糧食,因此,在今年羅馬國際能源高峰論壇上,許多與會專家暗示,高油價並不是造成全球糧食價格暴漲的元凶,生質燃料才是全球糧食價格暴漲的幕後因素,卡達能源部長阿提雅甚至表示,這個世界勢必要作選擇,開車或吃飯,何者優先。
開發生質燃料 只是方法之一
正當國際組織對生質能源發展,處於「前進」或「剎車」的兩難之間拉扯時,國際上卻也有專家認為,生質燃料並非當前能源或環境危機的萬靈丹,不過,確實為人類在價格和環境代價都昂貴的石化燃料之外,提供另一種選擇。美國自然保育協會法喬那(Joe Fargione)博士更表示:「人類需要同步開發更多元的方式,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僅管沒有萬靈丹,但有許多循序漸進的策略,生質燃料可能為其中之一,但前提是不將自然環境轉為農地。」
國內環境專家也提到,生態系中很重要的是物質與能量的循環,也就是說,自然界裡沒有所謂的「廢棄物」,舉凡稻稈、玉米稈,以及其他農業廢棄物,在生態系中都有其功能,如人類除了吃掉玉米,還將玉米殘株,全部轉變成酒精或生質柴油,人類對土地的剝削將更為嚴重,也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農業廢棄物若全部用來生產生質能源,也將破壞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與生態演替程序。
因此有生態專家表示,生態系主要的能源來自太陽,所以,發展太陽能才是最直接、最有希望的永續能源。
考量環境限制 不宜盲目開發
環境專家認為,台灣地小人稠,土地、水力、煤礦、人才與政府財力都有限,什麼作物都想種,什麼能源研究都想進行,到頭來可能什麼都做不好,因此,有關能源政策與法律的制定,專家呼籲,必須以生態學與能源科技知識為基礎,同時考慮我國的環境限制,最忌依據尚未成熟的概念或盲目追求時尚,因為不正確的概念,會導致不正確的政策,進而造成政府推動的科技研究與應用政策的錯誤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