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米勒的〈拾穗〉有機會來台展出,不但是台灣藝文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政治、企業界的年度嘉年華。打從正式展出之日起,台灣重要財經政治人物莫不前膜拜,包括馬英九總統夫婦、政府高官、國民黨大老、科技新貴,甚至還有鉅商名賈為了一睹芳澤,不欲與普羅大眾排隊,竟出資包場,只邀請親朋好友或重要客戶共同欣賞;近日更傳出有公務人員得以請公假前往欣賞畫作而引發一陣批評,一時之間,把〈拾穗〉給炒熱了。
米勒於1814年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的格魯什村,身為農家子弟,家境清苦,幼時常協助父親在田?辛勤工作。米勒自1832年開始學習作畫,雖以繪作肖像畫起家,但自1847年起,米勒興趣轉向鄉村題材作品。1849年夏天,為避巴黎法國大革命的動亂,米勒與妻兒舉家搬至楓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村定居,至1875年病逝於該地為止,這時期的米勒最為窮困潦倒,一邊為理想作畫,一邊為生計而下田耕作。農村生活的苦澀是他兒時及壯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灌溉米勒創作靈感的最重要生活歷練。
完成於1857年的〈拾穗〉是米勒描繪農家生活作品中,最為人知的一幅。「拾穗」一辭語出舊約聖經,意指地主需允許貧農撿拾掉落的麥穗以求溫飽。畫中前景為三位女性俯首撿拾散落在地上的麥穗,遠方則有農莊主人及其僱工忙於收割打包,農民的辛勞與沈重的生活壓力躍然紙上,觀之令人心酸。根據考證,畫中三位女性分別為母親(居中)承擔最重的生活壓力,必須彎腰最深,撿拾最多麥穗;祖母(右側)則因年紀老邁,彎腰不易只能站立;女兒(左側)則右手撿拾,左手將麥穗置於背袋中。米勒歷經了十年的構思,改之又改,最後在意境、構圖、線條與色彩無一不精,成就了這幅偉大作品。
此畫成功之處在於細膩描繪貧與富的對照,三位女性辛勤地撿拾散落的麥穗,而畫中遠景則為富人快樂地收成。這位顯然不是為富不仁的富人,因為他並沒忘記聖經的諭示:「農場在收成時,不可拒絕拾穗者,應該開放讓貧苦大眾、孤兒、寡婦前來撿拾,神是你的主,祂會因而保佑你的豐收」當台灣政治及財經人物於欣賞此畫時,民胞物與的心能否油然而生?他們欣賞的是米勒完美的技法嗎?還是計算購買這幅畫的投資報酬率?上市上櫃公司每年競相花費上億元請名模及影視紅星辦尾牙宴真有其必要?大老闆們從社會取得多少,又回饋多少呢?「朱門酒肉臭,野有凍死骨」台灣政經人物能無愧乎?
欣賞〈拾穗〉不禁令人低迴再三,不能自已。這幅畫或許可以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前景為三位辛勤的台灣農民撿拾遭雨水泡爛的蔬果,遠景則為政府所推動之擴大內需建設案。〈拾穗〉中的農民至少還有麥穗可拾,而台灣的農民卻已經被肥料、農機用油、農業資材等價格飆漲逼得走投無路了。視民如傷的政治人物,你們真的認為擴大內需方案能解民於倒懸?一大堆大而無當的蚊子館真是人民所需要的?你們難道不應該立即幫平民百姓減輕生活負擔?美國、韓國、香港、新加坡等國所採行的退稅真的不適用於台灣?真要施政滿意度跌到20%才知道民意如流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