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也談到「媒體產業聚落」這個概念,用來解答關心台灣前途的人,長久以來對台灣畸形媒體生態的疑問。台灣是在二十三年前解除報禁的(電子媒體的「適度開放」則在更後面),形式上言論自由開始有很大進展,但由於本土資本家並不若政治菁英那般有使命感,較乏投入熱情,以致媒體生態維持不動。這二十年來,台派媒體力量單薄,統派媒體很快就發展成一個相當綿密的產業聚落,這讓佔少數的台派媒體,在經營上更容易碰到阻礙。舉例而言,台派唯一的大報「自由時報」,多年前其閱讀率就已領先統派的聯合或中時,但在廣告收入方面,卻始終落後個別的該兩報甚多。原因就出在「產業聚落」。廣告代理商掌握這一塊大餅的支配權,但其分配邏輯則是「聯合、中時優先」「自由殿後,非必要時則不給」。當然,這只是媒體產業聚落的眾多現象之一。
什麼叫「產業聚落」呢?大前提是「眾多企業組成」,像台派如果只有一家報紙,當然就不可能形成什麼「聚落」效應。根據管理大師邁可.波特的說法,「眾多相關企業一旦形成產業聚落,產業將結成戰鬥體,從上游到下游互相支援作戰」;在產業聚落中,資訊與情報快速交流、技術與創意高度激盪,
人才、技術、支援體系環環群聚,打造出更具競爭力的專業戰鬥體……。從以上這一段文字描述,我們就可以看出統媒和台派媒體,所處的環境有多麼不同。同時這也解答了某些綠營菁英的疑問──過去綠色執政時代,有機會掌握行政權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經驗:那就是任何和政府相關的行銷案,都是統媒所提出的企劃在包辦,台派媒體在這一方面,可說和門外漢沒有兩樣,有時甚至是後知後覺。簡單的說,受到「產業聚落」影響,統媒所展現的動能,台媒很難望其項背。這也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媒體的產業聚落,使統媒的生態從報紙、電視、電台,擴及到廣告代理商、電影、公關公司、演藝圈、各式表演活動……等等,這整個產業鏈,就代表著一種牢固的文化解釋權。舉例來說,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我們曾經很成功的「廢省」(把「台灣省」這個無意義的組織,透過修憲加以廢除);理論上這也是一項很重大的文化變革,但為什麼到了今天,任何民間的廣告,其在用辭上,仍堅持以「台灣省」或「全省」來表達,而不是「全台」或「全國」?
從邏輯上可輕易分辨對錯的詞意表達,為什麼廣告商要如此堅持封建用法?原來這就是產業聚落下的產物,一切以統媒的意識形態為基準,台派媒體根本無置喙餘地。從以上這些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瞭解台灣所面對的民主改革困境,大多因媒體生態不合理的結構而起,而這一點剛好是許多政治菁英所感受不到
這幾天國際間有兩則重大新聞,特別引人矚目:一是中國民權運動政治犯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另一則是智利三十三個受困地底下的礦工,經過兩個多月國際間合力搶救,正在陸續脫困的新聞。從新聞價值的觀點來看,兩則新聞都因彰顯普世價值而獲得重視;智利礦工事件可說是典型的災難悲劇,翻轉化為喜劇的代表作,但劉曉波榮獲桂冠的喜劇性質,卻因共產政權中國人劣根性的手法操作,到頭來仍要以悲劇收場──中國政府並沒有立即釋放劉曉波的意思,反而向國際社會展現其大流氓作風,一方面揚言要報復挪威,另一方面則利用其控制資訊的手段,全面封殺劉氏獲獎消息,並如臨大敵般加強監控劉的親朋好友或為數不多的同志。總之,中國人的主流社會,趨向人性黑暗面的基因,在劉氏榮獲桂冠一事上,真是充分發作了。
釋放劉曉波有那麼困難嗎?其實這只是一念之間而已,但這個「一念之間」,卻時常是中國人終其一生難以跨越的鴻溝。這一點恐怕是人類文明進化史上,最令人頭痛的課題之一。全世界的進步國家,為了幫助中國跨越這一步,其實已經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那就是先在經濟上協助他們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為此日本在十多年前就付出了經濟大衰退的代價,而這兩年則是美國大受其害,歐洲各國也不例外(台灣更別說了)。縱使如此,中國人仍然以千百種理由拒絕那「一念之間」。
關於跨越「一念之間」的故事,台灣更是精彩。每年到了諾貝爾獎揭曉季節,台灣總有若干聲音在爭吵我們的某某人也應該得獎什麼的,我認為這樣的爭論實在有點幼稚──試想,只要我們的集體力量,能夠打敗(克服)中國人難以跨越的「一念之間」溝鴻,其價值會比不上諾貝爾和平獎桂冠嗎?當然不會,因為當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已內化為我們的生活價值指標時,就等於我們每個人的頭上,都戴了一頂冠桂──但於此同時,我們也別忘了,我們正持續與在台中國人(或稱中國代理人),他們難以跨越「一念之間」鴻溝的基因,辛苦對抗中。一九八八年,李登輝接任總統後,他很輕易的就跨越那「一念之間」障礙,轉而與民主派合作,而那些不肯跨越的老K權貴派,從此就與他劃清界限,並由統媒幕後領導,展開復辟大作戰至今。馬英九算是不肯跨越的族群代表人物。當年他反對廢除刑法一百條(入人於罪的言論箝制法)、反對總統直接民選、反對在總統府設人權委員會……,但現在他當了總統,且是一黨獨大的組織領袖,這證明我們社會仍是這些不肯跨越「一念之間」族群的溫床,證明民主派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而馬氏當上總統後,要檢驗他難以克服「一念之間」障礙,其實也相當容易:理論上他既然靠著民主派所建構的路線,高票當選了總統,且國民黨在國會又是居四分之三的超級多數,他應該更有能力與雅量去塑造一個追求普世價值的團結國家樣貌(所謂的「和解共生」),但他卻在就職那一天,仍以「競選中」的姿態,大肆醜化、攻擊前朝,堅壁清野割裂藍綠,彷彿他專程為了報復李、扁執政「台灣人總統」的歷史紀錄而來。到了幾天前的所謂「國慶」紀念日,他仍然持續這個論調,箇中「恨意」隱約可感受到。看似容易的「一念之間」,對這些人來說,卻永遠也無法跨越。然而這也是我們必須繼續奮鬥,以智慧及勇氣去對抗的地方。
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