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早已反應 民眾成俎上肉
董瑞斌
2008/06/05 第637期

5月27日下午6點,上班族小陳在開車回家的路上,聽到行政院長劉兆玄舉行記者會,宣布汽油自5月28日凌晨起調漲,他毫不猶豫地將車開往最近的加油站,他想,1公升省3.9元,50公升就省將近200元,不無小補,只是萬萬沒想到,全台灣像他有這種想法的超過10萬人,所以小陳當天與其他開車族在車陣中苦候2、3小時,連晚餐都省下來了。


油價為何要調漲?中油的理由冠冕堂皇,因為國際原油價格飆漲,為了反應成本,尊重市場機制,所以油價不得不大幅反映云云。國際油價近年大幅上漲眾所皆知,然而這就意味中油成本上揚如此鉅大嗎?有兩個因素提醒大家,其一,中油與產油國油公司簽訂長期購油合約,成本比目前市場飆漲的價格便宜;其二,中油是以台幣兌換美元之後付款,台幣升值可減輕購油成本,這兩項因素有何影響呢?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我國原油進口CIF價格在2007年4月平均為60.82美元,2008年4月平均為99.06美元,上漲幅度為62.87%,而非目前現貨價格漲幅之80至90%;另外,同期間台幣兌美元匯率由33.167元升值至30.355台幣兌一美元,換算成新台幣購油成本僅上漲49.07%,由此可知,在計入台幣升值及長期購油合約兩因素後,中油購油成本遠比現貨價格低得多。


除了購油成本外,另一重要因素則為煉油成本,我們再查閱經濟部能源局網站資料可發現一件有趣的事,自2001年1月起(網站所能提供之最早資料期間)至2008年4月止,國內九五無鉛汽油與杜拜石油之月平均價差皆維持每公升14至16元新台幣,超級柴油與杜拜原油之月平均價差則維持每公升9至11元,換言之,在長達近8年期間,不論國際油價如何變動,我國油品價格始終能在中油公司「反應國際油價走勢」及「尊重市場機制」之理由下同步調整,這種轉嫁成本於消費者之能力,實在教人既羨且妒。


面對市場激烈競爭,一旦成本上漲,生產者首先的選擇是自行吸收,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所有手段都用盡而仍無法自行吸收時,才會考慮調漲售價,然而,每次國際油價上漲,中油馬上高舉反映成本大旗,我們看到中油降低成本的努力嗎?中油員工每年4.6個月的年終獎金是獎勵他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應得的嗎?


5月28日調漲油價並非台灣的第一次,也不會是馬蕭政府的最後一次,我們誠摯地希望在下次調漲前,中油公司已經努力降低購油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並提昇服務品質;另外,經濟部也不要再委屈地說這是前任政府所留下來的爛攤子,其實民進黨於2000年執政所概括承受之1997、98年金融風暴的紓困案,最後多淪為逾期放款,不也變成民進黨政府的負擔?油價問題民進黨政府在選後早就想處理,是馬蕭團隊要求「看守政府」凍結人事調整、暫停重大投資案,及將油價問題留待新政府解決的啊!(董瑞斌—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