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生態,主要由國民黨權貴派或其附庸把持,戒嚴時代國民黨外來政權以「專賣」特權豢養他們,到了民主開放年代,由於台灣派太不爭氣,並沒能扭轉這種不可思議的媒體生態,反而坐令其自成一個龐大的產業聚落,而台灣派只能在大約三分之一以下的剩餘版圖游走。多年來我一直對此一現象憂心忡忡,也期待台灣有一天能出現另一波的媒體民主革命浪潮;這個願望迄未實現,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的關注與念力不鬆懈,現狀終究會改變。最近有一個年輕一輩,新聞界出身的台派名嘴來找我,談到媒體生態的嚴重失衡,我也表達了這樣的看法,鼓勵他不要放棄希望。而在另一方面,由於主流媒體深切影響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倘若我們無法打破統派為主的媒體生態,民主工程就會如同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很不牢靠。
在我的經驗中,台灣派菁英最常犯此毛病──只從選舉得失看待民主工程,而未能關注媒體生態所帶來的結構性地基衝擊。不管是李登輝時代或陳水扁時代,這種忽略「結構工程」的毛病,都讓我們吃盡苦頭。簡單的說,我們通常很努力,也很幸運的在某一時間點搶灘成功(贏了選舉取得執政權),就會急著在沙灘區建立起政治城堡,而忽略要再深入腹地,去尋找較堅實的建城地基(意即媒體生態的變革)。就我的觀察,台派菁英在取得執政權後,統派主流媒體多會積極示好,而台派菁英透過週遭人士的穿針引線,也會急著和部分統派媒體交好(給予資源分配);這樣的行為模式一再重複出現,不管是李登輝、陳水扁,或其他台派政治菁英,都不例外。對台派政治人物來說,這樣的經營模式最輕鬆簡便,但這中間看不出任何政治方略,因循下來,統派媒體的產業聚落也就更為紮實了。相對的,台派媒體在「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市場鐵律下,自然會日益蒼白,也難以形成產業聚落。
「產業聚落」這個概念是重要的,但台派政治菁英若執意在沙灘搭建城堡,而不願再深入腹地去建構政治方略,這個概念就會被我們社會忽視。最近五都選舉漸白熱化,被民主派綠營視為指標人物的北二都蘇蔡,似乎很有搶灘成功的機會,我也衷心盼望這兩人旗開得勝──然而從政治性格來看,兩人一旦勝選,某些統媒還是會很快私下示好,老故事依舊在那邊等待演出。我無意藉此潑冷水,只是希望台派政治菁英能夠心存民主方略,在未來有能力時,拋棄私心,大家同心協力去經營更重要的「結構工程」。而在我的觀念裡,要從事媒體生態的民主革命,我們必須有著九○年代,李登輝和民進黨共同經營民主工程的智慧和勇氣;但如果我們連那一段歷史都很模糊,或者感受不夠深刻,也就難以體會箇中奧妙。
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它的英雄,民進黨和李登輝曾是台灣民主化的大英雄,我深信未來還是會出現媒體生態革命的台灣英雄。最重要的,民主化工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那過程有著政治藝術、方法與智慧;同樣的,媒體生態改造看似困難,但只要我們秉持信念,再掀民主浪潮並非不可能。我們也可稱之為「第二次寧靜革命」。
我最近看到國民黨說要大手筆慶祝「建國百年」;也看到馬英九的頭號親信老K秘書長金溥聰,在大談老K現在是走日本「明治維新」路線;又看到朱立倫在說什麼「國民黨經濟拮据」……凡此種種,所有顛倒黑白或指鹿為馬,不可思議的胡說八道,都可以輕易的由這些藍營指標性人物說出口,就不免擲筆三嘆:唉,藍營仗恃媒體生態的黑暗力量,竟可以如此扭曲歷史與價值嗎?所謂「建國百年」,難道我們還活在反攻大陸的戒嚴時代嗎?或是試圖壓抑與操控我們的歷史記憶?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核心精神就是「脫亞(中)入歐」與西方民權思想、西方文明的全面萌芽,這和長期反民主、反日親中的老K權貴派,又何能相提並論?至於「國民黨拮据」說,坐擁龐大不公不義黨產的人,也試圖要喊窮募款,恐怕背後是利用權勢在威脅歛財吧?這些在任何正常的民主社會,都不可能出現的荒唐言行,之所以能唐而皇之由老K權貴演出,只因為老K媒體靠山太硬,有恃無恐罷了。
總之,在我們步步為營,試圖在每一場選舉,透過選票擊退惡勢力時,我們一定要記得:千萬別急著在沙灘上蓋城堡。
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