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年輕世代致敬
老包
2010/09/29 第期
親愛的讀者,上次談到台灣的民主進程,如同迂迴的登山道路;只要大家堅信民主價值,就能往上爬升,但由於各方面條件的生嫰,進程不會太快,甚至有時還會讓人產生回到原點的錯覺。

我所說「回到原點的錯覺」,當然指的就是公元二○○八年,國民黨權貴派集體班師回朝,而台派民主陣營,又由於扁式執政風格問題,以及扁家金錢醜聞的雙重打擊,不僅頹喪交出中央政權,甚且在國會席次淪為不到四分之一的悲慘現象。這樣的政治現實,就有點類似九○代初期,草創未久的民進黨概況。然而在表象政治狀態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發現很顯著的差異:那就是台派綠營在二○○八年之後的幾次選舉,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族群,所給予的支持度,不僅快速增加,甚且超過統派掛帥的藍營。我認為這個現象是值得重視與討論的。在往昔,由於老K黨國體制教育的洗腦作用,年輕族群基本上是相當反民進黨的,為此民進黨還曾被老K及統媒譏諷為老人政黨(指支持群的年齡層偏高)。這一點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因為這顯示民主價值觀在傳承中可能產生致命的質變。但從最近以來的發展來看,情況似乎改善不少。


我們都知道,年輕人是比較富有正義感、有創意活力及較少世故的,但缺點是歷史感較弱。年輕族群會開始唾棄復辟的老K權貴派,而轉向對綠營較友善,我想最少有兩大原因:其一是綠營菁英長期以來努力接近他們的成果,另外一點,則是網路媒體興起,讓年輕世代更能擺脫傳統主流媒體(電視、報紙)的制約!簡單的說,年輕世代由於較不受權貴派共犯結構所營造的世故與金錢利益氛圍影響,在相對自由的傳播世界中(網路媒體),就較能發現事物純粹的本質。這也讓我想起一則十五、六前,與謝長廷對談的小故事。當時謝先生尚未南下高雄開疆闢土,偶而會找一些文化人聊天,關切台灣的文化脈動(謝氏是政治人物中,少數特別關心文化領域的台派菁英之一)。有一天我們見面,談到台灣的統獨與族群問題,我說我們這一代由於吃過老K外來政權之苦頭,對於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也了然於胸,因此在統獨的抉擇上,心中自有一把尺;但我較擔心的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沒有吃過那些苦頭,搞不好到了有一天,還會為了趕新潮,去強烈主張統一呢……職是之故,我們這一代一定要更努力,讓民主價值觀能夠傳承下去!


我記得謝先生聽完後,沉吟許久,若有所思,頻說:「年輕人噢……」。現在回頭來看,我們當時的憂慮並沒有成真,實令人額手稱慶也。謝先生特別重視與年輕人的互動,這在新聞圈內乃人盡皆知,而另一方面,前總統李登輝喜歡與年輕人對話,也是有名的,最近甚至看到這個將近九十歲的老人,為一群年輕朋友傳道、授業、解惑,其精神也令人感佩。總之,台派領導菁英誠心接近年輕世代,民主價值就不容易出現斷層現象。而在面對年輕世代的時候,有一點我們必須有所體會:台灣的民主發展,時間其實相當短暫。我們別忘了,台灣第一次實施總統直接民選制度,是在一九九六年,至今不過十四年而已,以此來換算民主年齡,即知是相當資淺的。而資淺的民主年齡,就顯示這個國家的民主內涵,仍然相當脆弱,民主文化也相當貧瘠。此外,台灣卻又被國際社會譽為亞洲的民主奇蹟,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的說,從歷史感切入,就會發現年輕世代肩負著無形的民主使命。舉例而言,由於受到統派掌握詮釋權的價值宰制,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真切體會一個簡單,但卻非常重要的命題:那就是創造台灣民主價值的兩個大英雄,到底是誰?──一個是戒嚴時期的一九八六年,冒著身家性命危險成立的民進黨;另一個則是在一九八八年意外接任總統的李登輝!我會特別提出這個命題,乃因主流社會對這兩者,並沒有給予足夠清晰的描繪與討論,以致年輕世代必須自行摸索民主的樣貌,而無法順暢連結民主的歷史感。當馬氏政權運用國家資源,敲鑼打鼓要去慶祝所謂的「建國一百年」時,我們的年輕世代一定要勇於揭發那背後的政治騙術,並以更大的能量去突破迷障,重新發現民主的真相。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其重要性當然遠大於美麗島事件,這也開啟了台灣人在組織內建構民主工程的先河,所有的自我認同與國家認同,也在這個組織內點火與辯證。因此,所謂台灣「建國一百年」是假的,但擁有真實自我認同的民進黨,在一九八六年成立卻是真的。只可惜,這一段真實的歷史,卻很少被呈現。


另一個被主流社會刻意淡化或扭曲的要角,則是李登輝。李氏擘畫台灣民主路線的過程,其實大多數精力是耗費在與老K權貴派週旋與對抗上,過程很精彩,但也看得出來權貴派勢力的頑強與盤根錯節(權貴派初始的首領就是郝龍斌的父親郝柏村)。舉例而言,在李登輝擔任總統(兼國民黨主席)的前四年,台灣最恐怖的特務組織「警總」其實一直存在。我記得當時曾有台派大老向李登輝抱怨他們常被特務騷擾:「這個警總實在很可惡,專幹一些對付台灣人,令人恐懼又無奈的監視與監聽勾當,閣下是個有教養的君子,怎麼能夠容忍這種下三濫的組織存在?」李登輝說:「你們被監聽算什麼?我也被監聽啊!」看吧,這個權貴派的打手(警總),是多麼的頑強與可怕。但李登輝等到了時機,在接任總統的第四年(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終於廢止了令人聞之色變的警總(李卸任總統後,某個警總餘孽還潛伏暗算李,向李潑紅墨水)!話說回來,這也不過是十八年前的歷史而已,我們又怎麼能夠忽略台灣民主史的艱難與過程?


最近五都選戰議題漸熱,國民黨藉著一場空前豪雨讓高雄淹水的新聞,將批判矛頭指向陳菊,這是兵法上常見的「圍魏救趙」戰術,以此來幫北二都老K候選人解圍。但我認為陳菊的選情受影響不致太大,倒是藉此可讓原本有若干驕氣的綠營回過神來,更謙虛面對大眾,未嘗不是好事。而於此同時,當民調顯示不管老K候選人的選情如何陷入低潮,其女性支持度仍大過綠營候選人時,我相信台灣民主派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頹喪感吧。因此我今天就特別以年輕世代支持民主派綠營的故事,來和大家共享──從民主史來看,我們其實已經有了莫大的成就。因為民主發展就像比耐力的馬拉松,當我們獲得年輕世代的能量時,賽局就有了很好的基礎;所謂女性的支持度,那也是遲早的事而已,終究會有質變的一天。


而在高雄淹水事件的討論過程,我也看到了人們拿九年前馬英九主政的台北市,在更小型的納莉風災時,是如何的讓台北捷運大停擺的往事作對比──這一次的高雄捷運,可是一點都未受到人禍侵襲而運作如常呢。但更重要的,我看到了年輕世代所展現的明察秋毫判斷能力;一位高市的學生里民,從數據與邏輯上,很容易就拆穿了馬氏政府自相矛盾的攻擊假象。這是一篇讀者投書,但論述相當理性而有力,很容易就讓馬英九的胡說八道露出馬腳。總之,年輕世代的據理力爭,這會使得我們的民主價值更有能量,而不必老是受到統派操控解釋權的制約。


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