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只要主流媒體背離公器使命的習性不改,而媒體的生態也持續不變,那麼綠營的政治菁英去步向施明德後塵,願意扮演類似楊秋興角色的人,大概每隔一段時日都會出現。相對而言,藍營較不易出現這種連政治價值觀都大逆轉的事件,這當然和媒體生態藍大綠小有關。倘若媒體生態藍綠稍見平衡,類似王金平這種在藍營備受馬團隊欺凌的指標性人物,大概早就棄藍投綠了。至於人在牢中的前總統陳水扁,他在奉勸楊秋興時,曾特別指出當年謝長廷在初選未出線,不但沒有半句怨言,還盡心為他輔選(台北市長)、創造典範的例子,希望楊秋興也能效法;這個話題也有很多值得討論之處,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以免大家受楊秋興事件打擊,認為「台灣人怎麼老是這樣讓人看不起」,而流於沮喪。
長扁初選競爭發生於一九九四年,當時的第一階段是所謂「幹部評鑑」,受到新潮流系臨陣背叛式算計影響(跑票),謝該贏未贏(從此改變了綠營的政治生態)。一般來說,這種輸法最容易讓人心生不平,也會累積政治怨氣,但謝生先很快就讓自己平靜下來,直接宣布放棄第二階段初選,並祝福出線的陳水扁。當然,參加初選服輸的例子所在都有,阿扁現在會特別提到那一次的經驗,是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事,確實是台灣民主史上非常罕見的經驗,堪稱台灣人政治典範矣──謝先生不但提前遏止長扁相爭話題(雙方支持者的衝突情緒,以及藍營、統媒見縫插針介入分化的危機),更採取積極性作為,宣布出任阿扁競選總幹事!而這個總幹事也不是一般常見的虛應故事,他是真正付出心力在擔當的,歷史上有名的「每日一問趙少康」(趙乃侵略性十足的主要對手),便是謝的傑作。以當時民進黨所處的資源貧瘠環境,若非出現這一番凌厲的長扁合作大團結攻勢,事實上是很難旗開得勝的。
然而這一樁團結合作的典範,為何不能發揮它應有的典範效應,使其成為綠營民進黨的政治文化?(以致現在還會出現令人沮喪的楊秋興事件)而陳水扁又為何在當權時刻意迴避這一段,如今落難時才想到當時的可貴?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它根本不曾有機會成為民主史上的「典範」!首先是阿扁過河拆橋的政治性格使然──和新潮流搭上線密切合作之後,近墨者黑,這樣的性格也就更為顯著(李登輝也深受其害)。其次是主流媒體的刻意淡化,統媒由於深知該事件將對台灣人的民族性格,產生莫大的進化影響,因此選擇封殺不提;至於台派媒體,則由於始終處於幼稚學語階段,並未認識到典範的重要,也就跟隨阿扁節奏,而選擇迴避了。因此,歷史上最值得稱頌的典範事件,在現實環境的惡意操作下,並未成為顯學,致大多數人是感到陌生或難以引起共鳴的,反而特別關注的人,會被認為是不識時務,或別有所圖。
當然,最近的台派媒體,已頗有非昔日吳下阿蒙的架勢了,在楊秋興事件中,他們就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而這樣的表現,很容易就讓藍營捉襟見肘,只能乾瞪眼。根據新聞報導,馬英九的頭號親信,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跑去美國向深藍群眾訴苦:他說國民黨現在之所以會面臨「非常艱難的情勢」,乃因親綠媒體「愈來愈走向仇恨政治,不管執政的國民黨做什麼,永遠是錯的,所有的政績全盤否定,沒有任何客觀分析……」,所以國民黨「決定正面反擊」,換言之,老K認為民進黨不算什麼,所謂「親綠媒體」才是國共聯合陣線最大的敵人。看到這一段告白,我們就知道媒體的重要性了。不過話說回來,金溥聰在訴苦的那一段話,若是李扁時代我們拿來批判只認血統不認是非的統媒,還言之成理,出自現在一黨獨大又坐擁龐大黨產的老K之口,則不免令人笑破肚皮。
試問,要論媒體的殺傷力,綠營何能和藍營相比?台灣的媒體生態,人盡皆知是藍媒版圖遠遠超過綠媒──何況所謂「綠媒」還只是剛睡醒階段,並不若藍媒那般老江湖。而所謂搞仇恨政治,二十年來的統媒才真是嗜好此道者,無日不為之,影響所及,李登輝一卸下總統職位,就被深藍信徒潑紅墨水暗算,直到近年,也一再受到親藍的檢調藉司法之名騷擾……;至於陳水扁,一卸下總統職位,就立即被深嗜綠血的藍色司法關進牢裡,至今不見天日。那麼,是誰在搞仇恨政治呢?馬英九上台兩年多,第一天就職就咬牙切齒痛批前朝,最近在國民黨會議中,還是痛批民進黨,甚至罵人罵到哽咽。然而民進黨早已交出中央執政權,國會席次也僅剩四分之一,又有什麼值得執政者仇恨的呢?真正在搞仇恨政治的,當然就是這一群復辟的老K了。馬英九在「罵人罵到哽咽」的那一天,他同時也為自己的國共聯合陣線辯解,他說那是採行古人所說的「以小事大,以智」;這當然是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因為我們從古人所說的同一段話中,就立即可以拆穿他的假面具。
按照古人所說的,那一段話是有上下的,正是「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馬英九有機會實踐他「以大事小以仁」(獨大的國民黨,對上國會席次僅剩四分之一的民進黨)時,都不知奉行而要展開仇恨清算了,他又怎麼有能力去「以小事大以智」?可見根本是自欺欺人。話說回來,會讓金溥聰急得跳腳的「親綠媒體」,今天之所以能夠發揮影響力,讓獨大的老K及統媒被踩到痛腳,根本的原因並不在版圖大小,而是態度上絕不曖昧,掌握了團結的要素──再加上網路傳播的「風火輪傳奇」,台灣人在悲情時代,以小搏大的能量,也就能夠加以期待了。所謂「揭竿起義」,竹篙湊菜刀也能替天行道呢。
總之,真正讓老K復辟集團情勢低迷的原因,並不在綠媒的聲勢浩大,而是該集團仇恨本土、鄙視台灣的本質,徹底反應在施政品質及治國方向上,終於大失民心。我最近看到馬政府在處理中科三、四期事件(仗勢亂搞環評而被高等行政法院判決停工),竟發明了「停工不停產」的蠻橫說法;這種邪惡心態隨即令我想到當年馬英九他們那一群人,在反對總統民選時,也曾發明了「委任直選」的魚目混珠說法──總之,這一群人永遠以為自己最聰明,而人民都是低三級的傻瓜,可任憑他們擺佈。人民當然沒那麼笨,只不過有些時候會被假象蒙蔽而已。
當然,以小搏大的條件,除了台派媒體必須小心扮演好團結觸媒角色之外,綠營領導人也應展現團結藝術,千萬不要只是棲身媒體之後,全讓媒體主導政治節奏,否則縱使有台派媒體可依靠,終究不能發揮相加相乘效果。楊秋興事件就是一個警訊。而針對藍營現在在使力攻擊的,其實不管是「蘇蔡不合」或「蘇蔡合」,都會使綠營能量受限,因為光是聚焦於這兩人,並不足以發動團結列車矣。這一道障礙仍有待領導人運用智慧去加以超越。
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