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俄軍事交流 檯面下動作多
一九八○年代,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冷戰的傳統東西陣營佈局出現變化,美國雷根政府急欲拉攏中國成為「北約第十六國」,一九八二年的上海八一七公報,除了限制美國售台軍火質量與數量應該逐年降低之外,還隱約透露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軍事與軍火交流出現契機。由於前蘇聯在當時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的假想敵,美國又棄置台灣而就中國,台、俄的軍事天秤開始有異於冷戰模式的變化。
◆連蘇制中引起美國官方關切
台灣國民黨政府一向將蘇聯視為不共戴天的世仇,公開場合攻擊蘇聯不遺餘力,一九五○年代甚至扣留過一艘蘇聯貨輪,將船員扣押在台灣黑牢數年,蘇聯本地還拍過一部形容船員在國民黨台灣人間地獄中求生存的電影。
但是到了一九八○年代,情況已經有了變化。蔣經國政府原本認為右派保守的雷根政府,應該會比卡特政府更加支持台灣,想不到雷根基於對抗蘇聯「邪惡帝國」的首要考量,竟然必須拉攏中國加以牽制,台灣在往來之間反成為犧牲品,連專為台灣設計研發的FX戰機都無法獲得,蔣經國政府在上海公報之後開始緊張。
據了解,當時的台灣政府以軍方為首的某些人士,開始出現連蘇制中的聲音,雖然在最後基於外交考量與意識形態,沒有檯面上的公開動作,但是一九八二年之後,台灣政府確實在國際媒體上放出某些消息,準備考慮蘇聯軍火進口台灣的問題,甚至引起美國官方檯面下的關切。
一九八四年,前蘇聯的Tu九五熊式轟炸機,從海參崴飛經台灣海峽直赴越南金蘭灣基地,台灣軍方在高度保密的一貫做法中,卻將這個訊息大量的披露在媒體上,引起美國與日本,重新檢視與討論台灣在西太平洋戰略地位的關鍵,也大約在此時,台灣的國防自主化初期成果開始展現,與蘇聯之間的關係讓人注目。
◆飛彈交流台灣取得關鍵技術?
當年中山科學研究院公佈數種新研發的各型飛彈,其中一款稱為「昆吾」的飛彈,讓台灣與蘇聯之間是否有某種程度的軍事交流,引起討論。
昆吾飛彈是仿製前蘇聯一九六一年推出的AT︱3薩格(Sagger)反戰車飛彈,是台灣相當罕見的俄系武器設計,英國詹氏(Jane's)年鑑曾經臆測過台灣究竟是怎麼開始這種飛彈的計劃?有一種傳言,台灣是經由越戰戰場取得飛彈樣品,進而仿製,但是飛彈的導引系統相當複雜,以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技術,要無中生有相當的困難,所以蘇聯是否透過某種管道,讓台灣取得武器的關鍵技術,也令人懷疑。
另一種中科院同時期生產的青蜂飛彈,也充滿某些蘇聯血統。青蜂飛彈外型類似美國的長矛(Lance)飛彈,但是飛彈短翼的配置設計更形似蘇聯的蛙式(Frog)砲兵火箭。青蜂飛彈出現二十年之後,中科院曾經在內部刊物中指明青蜂飛彈有來自以色列的協助,而以色列一向具備大量俄系武器的改良經驗,青蜂飛彈與昆吾飛彈的研發,其中都有蘇聯某些勢力,透過以色列而傳到台灣。
在當時,從台北到莫斯科,最短的路似乎是經過台拉維夫?有趣的是,台灣設計俄系武器鬧的滿城風雨,美國嚴重關切,結果青蜂飛彈與昆吾飛彈,僅僅在國慶閱兵露露臉,後來就無疾而終。
◆進駐中船潛艇人員台俄交流
蘇聯解體之後,重開與中國軍事交流的大門,台灣也幾乎在同時獲得美國老布希政府承諾的、包括一百五十架F︱十六戰機在內的高品質軍火,台灣利用與蘇聯間曖昧不明的軍事交流動作,以取得制衡美國中國政策的戰略正式叫停。
但是俄羅斯的經濟每下愈況,為了維持國際軍火交易的傳統利益,俄羅斯在國家安全的邊緣努力輸出高科技軍火,雖然中國成為印度之外的第二大客戶,但是規模還是不足以支撐搖搖欲墜的俄羅斯軍工集團。由於經濟崩潰,俄羅斯各大軍火集團紛紛自尋生機,高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其中也在一九九○年代中後期牽涉到台灣。
據了解,中船在數年前即有一批來自俄羅斯造船廠的退休人員,幫助中船提昇自製潛艇,甚至必要時進口俄羅斯潛艇的可能性。在一九九○年代,是台灣極需要潛艇,但外購環境極端險惡的年代,中船成為當時台灣自製潛艇的一個希望。
由於中國同時期自俄羅斯進口四艘基洛級(Kilo 877/636)傳統動力潛艇,引起世界震撼。但是中國在採購四艘之後,竟然打算仿製相同技術,自製國產的宋級潛艇,基洛級潛艇的設計商魯賓(Rubin)船廠失去大量商機,印度的訂單也停止,生產線幾近停擺,遂將腦袋轉向急需潛艇對抗中國的台灣。也因此,魯賓船廠的人員以退休身分,低調且秘密的赴中船進駐,為台灣的潛艇之路另尋管道。
直到去年台美軍事會議,美國確定幫台灣構建八艘潛艇,魯賓與中船聯製潛艇的前景被打破,俄羅斯技術人員進駐中船的消息,才透過媒體慢慢為人所知。
台灣核廢料 俄羅斯處理?
■「不管和外國如何訂約,國內一定要有最終貯置場!」台電總經理林清吉說。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台灣和俄羅斯簽訂一份先導計劃意向書,俄方初步同意台灣將五千桶的低放射性核廢料運往俄羅斯暫時貯置,不過,我國尚未取得輸入許可。之後,俄羅斯國會通過環保法,表示不處理國外的廢棄物,所以先前和台灣的「共識」面臨停擺,台電副總李錦田表示,從一九九七年之後,台灣就沒和俄羅斯接觸,談及關於核廢料貯置的問題。 林清吉說,全世界擁有低放射性核廢料的國家,比擁有核電廠的國家多。因為不管是醫療或是科學實驗室,都會產生低放射性核廢料,如醫院癌症放射性治療的療程中產生的廢料,甚至包括被污染的衣服、手套、口罩等。「你們以為蘭嶼放的核廢料都是台電產生的嗎?」林清吉表示,蘭嶼九萬多桶的核廢料,其中包括中山科學院研究室反應爐產生的核廢料。 目前,台灣處理低放射性核廢料,是把低放射性核廢料裝在鍍鋅的汽油桶中,然後堆放在暫時性的倉庫,而倉庫的使用年限頂多一百年,低放射性核廢料要自然變成無害物質需要三百年,所以,建立最終貯置場是必要的。林清吉舉日本為例,日本在本州北部的青森縣六個村所,建造低放射性與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最終貯置場,係將低放射性核廢料放在混凝土箱子裡,接縫用不透水黏土封上,再掩埋於地下。 那麼,台灣如果要建造最終貯置場,需要多少土地?林清吉估計要一百甲,「但是,貯置場上可以覆土,種植綠樹,變成公共設施。」另外,最終貯置場也可以採隧道式儲放,「台灣有許多山脈,可以從海港開挖到山裡,再把隧道口封起來。」北韓就是採取隧道式的貯置場,而台灣和北韓也曾簽訂草約,將把六萬桶的低放射性核廢料運過去,然而北韓遲遲不讓我國參觀他們的最終貯置場,在無法確定是否符合國際標準情況下,台電並不敢貿然進行。 曾經在環保團體從事反核運動,目前擔任台電董事的王塗發表示,「接受核廢料的國家可以再處理產生鈽,鈽是核子彈頭的原料,會衍生核武擴張的世界性問題。」所以他認為,核廢料做境內處理是必要的,他認為不蓋核電廠是最好的,但是台灣已經有三座核電廠,總要想辦法處理。他說,核電廠除役後,原廠當作最終貯置場是最好的方式。(林秀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