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碗內說碗外
老包
2009/09/09 第期
親愛的讀者,上星期談到去年上台的馬政府,具有一種與現代文明相左的「負向能量」,而前朝的綠色執政,則因特有的進步思潮背景,一開始就在正向能量帶動下,留給社會不少可貴的精神資產,若非阿扁在後期的走火入魔行為,台灣進步局面將更為可觀。

這兩天台灣社會最引人注意的新聞焦點,是劉兆玄內閣迫於民意激烈反彈,終於宣布總辭,將由風評不佳,但擅權鬥的吳敦義重組內閣。這一段過程相當有趣,很值得玩味。吳敦義會比劉兆玄好嗎?當然不是,它就是一個赤裸裸的權鬥過程;馬劉政府因救災不力被社會罵翻天,老K裡面就有人趁機落井下石,趕快把劉拉下台,自己取而代之──這樣的故事非常老套,但也使老K的政治文化重回二十年前的腐臭不堪。一九八九年五月,李登輝才接任代理總統一年多,當時就發生國民黨秘書長李煥,權鬥閣揆俞國華的過往,李煥果然就如願以償取而代之了。這一段著名的老K內鬥腥聞,後來留下俞國華夫人一句「政治好可怕」名言,當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註解,流傳至今。然而二十年前台灣尚未民主化,今天這個民主化時代,卻仍在重演那種腥聞,馬英九時代的「未進化」程度,乃可見一斑。馬英九如果真要回應民意,他當然可以有很不一樣的選擇,可是他卻選擇回到二十年前的權鬥遊戲,自己甚至還槓上開花,陪吳敦義玩起家家酒──那就是打破憲政慣例,由總統府自行宣布副閣揆人選是朱立倫;意思說在這一場遊戲,我起碼還派了一個「監軍」,要讓你吳敦義如芒刺在背。總之,這個故事很不符時代背景,很像穿著古裝戲服在打高爾夫球,自己玩得不亦樂乎,旁人看了卻哭笑不得。




然而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評斷新內閣,吳敦義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台灣的媒體由於普遍具有淺碟子性格,其實很少人觀察到重點。簡單的說,馬英九會任命吳敦義組閣,仍不脫一種「不知為何而戰」的物以類聚效應。「不知為何而戰」本來是馬英九在一九九七年喊出來的心聲,但在更早之前,吳敦義就已經顯露類似的感慨了。馬、吳都曾是李登輝時代重要的政府官員,當時李登輝正在奮力規劃後蔣時代,台灣的民主路線,這兩個人只要稍有民主使命感,其實都能做出貢獻,未料卻是一副不知為何而戰的茫然樣,相信歷史自有公評。


馬英九是在一九九七年因不願替台灣人總統李登輝做事,以「不知為何而戰」辭官的。至於吳敦義,一九九四年之前,他本來是官派的院轄市高雄市長,在李登輝民主化時程上,那一年年底北、高兩個院轄市首長(以及台灣省長),將首次進行民主選舉。這個時候的吳敦義,卻一心一意只想進入台北的中央政府當部會首長,根本無心市政,就怕李登輝規劃他參選高雄市長。我記得有一天吳敦義還召開記者會,當眾哽咽,懇求中央讓他到台北入閣。這樣的場景看來令人哭笑不得,對高雄人來說,其實也很不敬──難道我們高雄竟是那麼不堪的地方嗎?而李登輝根本不為所動,還是依照原先的規劃,由黃大洲及吳敦義(原任的官派北高市長),分別參選;原省主席宋楚瑜則參選省長。就政治現實來說,高雄確實不比中央來得光彩,新聞能見度也較低,何況還要參與選舉肉搏戰;但政治人物若有一份使命感,這樣的「苦差事」仍是可以甘之如飴的──後來的謝長廷,就用行動打破了傳統重北輕南的宿命,也創造了南方奇蹟。


吳敦義一直到現在,仍然時常揶揄或醜化謝長廷在高雄的亮麗政績(如高捷、愛河整治、水質改善、城市風貌大變革),老K也常運用司法力量,要從中加以挑毛病;但平心而論,這都是一種中國醬缸文化中,見不得人好的劣根性作崇。倘若吳敦義當年不是那麼的欠缺為人民做事使命感,這些政績都是他早就可以做的,他所犯的毛病,也正是台灣俗話所說的「吃碗內,說碗外」(另一種說法是「吃碗內看碗外」),當年的李登輝,很不喜歡這樣的人,也就是所謂很不「務實」、光會「務虛」之流。當然,政治發展也常有其弔詭之處,吳敦義熬了十五年,現在終於讓他有機會到中央政府任職,而且是當了閣揆;很多沒有道理的事,也變成了「有道理」。話說回來,劉兆玄內閣因為對人民的感受,既輕慢又無心,終於踉蹌下台;但換了一個吳敦義,以其過往無心服務人民、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記錄,是否就會比較出色,其實大家可以等著瞧。


而新聞界對吳敦義最普遍且深刻的印象是,這個人太多政治算計,雖伶牙利嘴,但較多刻薄意味,這也是他們在第一時間,就要去強調副閣揆朱立倫比他受歡迎的原因。吳敦義還沒正式上任,我們當然也不必太早唱衰他,然而我還是很驚訝一個國民黨立委控訴她所受的委屈;她說吳以立委身分,既已兼任重要的國民黨秘書長職務,竟還回過頭和她爭搶進入交通委員會(預算與資源分配較豐富的熱門委員會),渾忘他已是執政黨的秘書長,此事讓她很難忘。我想,這一點剛好就是我所說的「吃碗內,說碗外」,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後,其人始終如一也。前一陣子國民黨政府迫於民意壓力,既已放行達賴訪台,理應樂觀其成,但吳敦義仍不忘回踢在野黨一腳,就說這件事是「民進黨的政治算計」,政治人物的心胸狹窄,於此可見一斑。相對的,謝長廷獲悉吳將出任閣揆,第一時間就表示衷心祝福,祝他「能有最大的力量來做最艱難的事」;但願未來的吳敦義,也能有相似的胸襟,來一改新聞界對他的負面評價。


談到「吃碗內,說碗外」,我總會想到馬英九更是此中佼佼者,他獨沽一味的親中政策,表面上創造了一些經濟概念題材,卻使整個政府體系瞬間崩落,才會在救災考驗中一敗塗地。而在更深層的台灣主體性超凡價值,事實上也已顯現低落危機。一個當了台灣總統的人,卻在內心信仰「化獨漸統」,就政治效應來說,更是典型的「吃碗內說碗外」。馬英九團隊現在是處於政治低潮時期,然而我還是要提醒台派的眾多英雄好漢,千萬不要就此竊喜在心,因為外界最普遍的聲音,其實就是:「這個馬英九,看起來很無能,但是在野的民進黨,似乎也沒看到令人期待的地方」;簡單的說,在陳水扁所造成的台派傷害之中,人們其實還沒看到復甦跡象,新的能量也還沒產生。


這裡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台派人士拙於媒體行銷,而在這一方面,民進黨欠缺重整與創新,也是事實;倘若人們從電視鏡頭看到的,一貫是某些拙於發言的老面孔(如柯建銘、蔡同榮、高志鵬等人),確實很難令人有再生希望的感受。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雖有深度內涵,卻又比較欠缺霸氣與領袖魅力,則是過渡型的較佳選擇了,因此有不少人就會發出感嘆:啊!為什麼不能找李登輝來出任民進黨主席呢?李登輝的名字,在台派支持者當中,時常被提起,總有它的原因。但在現實上,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先不談李登輝不可能在近九十高齡,會答應去做這件事,在民進黨機器仍由新潮流與扁系掌控的生態現實上,這樣的思考根本不可能在腦海裡出現一秒鐘。這正是民進黨的困境與癥結之處:這些人很少承認民進黨已經「一無所有」,因為他們在某些小角落仍有揮灑之處,就常沾沾自喜,以他們那一套讓本土派衰敗的舊思維,在進行無謂的爭執。舉例而言,在任何個別事件中,他們總以為賺到一點點小資本,就可以創造大事業了。這些包括:蔡英文在民進黨重傷士氣放盡的低潮中出任黨主席,他們立即聲稱接下來可以選二○一二總統了;而蘇貞昌在台北縣長周錫瑋「吊車尾」罵聲中,聲望躥起盼其可以取代周時,他們也說「謝長廷已宣布退出政壇了,接下來選總統非蘇不可」(本土報尤其這麼盤算);陳菊在高雄世運所帶起的空前光環中,他們同樣指向「接下來可以拼總統」……。總之,這裡面從來沒有考量台派所受的重傷害,還在尋找痛苦的根源呢。


這是否也是同樣犯了「吃碗內說碗外」的毛病,可由大家公平檢視。然而當統派媒體及本土媒體,有志一同又在創造民進黨「新眾天王」現象時,會是好事一樁嗎?「馬英九做得很爛,但民進黨的希望在哪裡?」這一句話聽來令人感傷,卻是很普遍的社會心聲;倘若上述那些名字是如此的孚眾望,社會還會存在這些心聲嗎?但願那些自以為可以掩耳盜鈴的人,也能夠稍稍感受到。現在我們來談談正在舉辦的台北「聽奧」好了,人們常拿台北聽奧與高雄世運做比較,卻發現最大的差異在「感動」,而不知道原因出在哪裡。


原因就在高雄世運是民眾自發性共鳴後,「由下而上」的行銷奇蹟;台北聽奧則是馬政府不想讓綠色政績專美於前,所採取一種「由上而下」強迫行銷的互別苗頭。在開幕典禮上,台北花了六億元行銷,高雄則是一億元,正可以看出政府資源的使力差別。然而台北聽奧如果用心一點,其實仍是可以有一番輝煌成就的,可惜一開始就很心不在焉(根據幕後推動的核心要角所揭露,馬英九的市政府在當年其實根本無心辦這一場賽事,一味賴給當時的民進黨中央政府,等到謝長廷的高雄市政府在媒體揭露正在積極籌辦世運,博得好評時,才回過神來有所參與),接下來在高雄世運舉辦成功後,又想依樣畫葫蘆,就顯然偏了本質。


高雄世運引發世人讚嘆,很重要的因素乃在一開始的規劃(主場館的設計與運動會精神掌握、志工長時訓練等),就容納了謝氏特有的人文素養,正是這個可貴的人文元素,才發展出後來的豐富故事內涵。台北聽奧當然也可以有獨樹一格的人文氣息,然而主事者卻是粗魯的政治功利主義者,並無人文素養可言,難怪解讀不出感動與共鳴──舉例而言,聽障奧運最重要的表現元素就在「聽障」,但馬郝就把這個主角省略掉了,又怎麼可能串得起感人的故事呢?以我的看法,如果今天是綠色執政的台北聽奧,那上台發言的首長,一定是全程以苦學而來的手語加現場翻譯去呈現(一場精彩的手語演說,相信又會引起國際媒體讚嘆),不像老K那麼無心懶散,只以簡單的口號手語應付一下,全程仍以聽人為訴求對象。聽障者在史上本來就有不少感人的不屈不撓故事(貝多芬與「我的祖國」音樂家史麥塔那都是),那是另外一種表現境界,可惜在老K的淺薄中,這些人文的氣質,都被刪除不見了,只剩下「花大錢要打敗民進黨」的思維,只想辦另一場的別苗頭虛擬世運。


這是不是也是另一種「吃碗內說碗外」寓言教訓呢?。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