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舊監獄 未來的監獄博物館
陳乃菁
2002/01/28 第305期
未來,要是真能成立監獄博物館,這不用的牢房甚至都可以提供教育之用,例如分配給藝術創作者展覽作品,或給建築系生擺置設計,用來監禁受互人的嚴場域,也可以重新賦予它更多元的用途與意義,成為嘉義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
冬日午后,跟著一名老員工來到嘉義舊監獄中,除了管理室數個負責打掃監管的警衛和受刑人外,大部分的監牢房舍呈現廢置狀態。走進連接著管理室的一棟灰暗的建築裡,沒有想像中的銅牆鐵壁,門窗壁板多以檜木建造,窗戶則以鐵條鐵網隔絕保護,併列於長廊兩邊的是用來處罰受刑人違規時的隔絕室,每間約只容一人轉身平躺,牆角是一座矮小的馬桶,已然有些老舊斑駁,但仍保存得相當完整。

天花板上有一個方形入口,鼓起勇氣踏上緊貼牆面的鐵梯,探頭一望,天花板的上層,竟還有另一世界......,因為加強通風、防潮的效果,監獄房舍採用嘉義傳統建築方式,多採挑高式建築,在原有的天花板的高度上,再加蓋上一層如閣樓般的空間,形成雙重天花板的格式,外面的光線與空氣透過氣窗充分流通,人可以站在裡面在樑柱上走動,透過腳下的木板空隙,牢房內的每個角落都能窺伺得相當清楚。「從前,監獄會派人每日定時走在那上面,透過木頭間的細縫往下,就可以監視受刑人的一舉一動,睡覺、吃飯、蹲馬桶,任何騷動都逃不過管理者的眼睛。」在嘉義監獄長期擔任戒護輔導工作的邱如惠,過去曾於嘉義舊監獄中服務近三十年,目前還住在舊監獄後面的員工宿舍裡,她熟練地解釋著監獄裡的建築風格與用途,就像是在介紹自己的老家一般。「從前,監獄的大門口處還有座橋,受刑人出獄後,都會習慣性地從橋上往下面的水面照,聽說,是有革面洗心重新做人的意義存在......,現在,橋都填平了。」

走出戶外,忍不住,深深地吸上一口空氣,冬日午后的陽光尚還溫暖,轉身回頭看一眼方才經過的牢獄長廊,更覺黝黑冷清,延伸到模糊的盡頭光源處。

八十多年歲月 見證嘉義市的變遷

西元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嘉義監獄署成立,正式開啟嘉義市的獄史,嘉義舊監獄則於一九一九年日治時代(日本大正八年)以預算約十二萬元建造,歷時三年完成,屬於台南監獄的分監,多收容一般犯罪的受刑人,到了一九九四年,新的嘉義監獄於遠離市區的鹿草鄉建築完成,原嘉義舊監獄便成為分監。歷經日治時代、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至今,嘉義舊監獄已有八十多年的歲數了,可以說是一座見證了嘉義市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歷史建築物。

近幾年來,這座位於嘉義市區的監獄為了拆不拆除的問題,引發無數爭論;部分居住於附近的居民,認為監獄不良的形象影響環境,擔心受刑人對於社區風氣的影響,認為監獄必須拆除或遷移,而由於舊監獄位於市區維新路與林森東路的交叉口處,為精華地段,佔地約三點六公頃,嘉義市政府一直極力爭取將其佔地改作為學校用地,並改建為國際會議廳。然而,由於嘉義舊監獄建築是台灣現存日治時期監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法務部計劃保存並希望能原地改為台灣第一座監獄博物館,為了徵得民意上的支持,去年十二月中旬,嘉義監獄結合學術界與文化界,更邀請日本網走監獄、中國旅順監獄管理者與韓國等地的專家,進行一場「台灣嘉義舊監獄空間保存再造國際研討會」,希望藉此催生博物館的成立。

「過去,監獄總是讓人有冰冷、恐怖的形象......,但是,嘉義舊監獄的建築方式與見證過的歷史,都是地方上很重要的文化資產,甚至可以成為未來嘉義市的觀光資源,成為教育下一代的示範場域。」嘉義監獄典獄長廖德富表示。

當其他日治時代建造的監獄一一遭到拆毀後,嘉義舊監獄的建築,可以說是現代台灣相當難得的歷史紀錄。在舊監獄,隨處可以見到日治時期特別的建築方式,具有相當高的研究與歷史價值。如監獄裡放射性、扇形的掌控系統建築,是根據西方早期提倡現代化監獄之理想原型,這樣的扇形建築,台灣目前也僅能在嘉義舊監獄見到,不過因為過去嘉義舊監獄為台南分監,規模較小,因此原本大型監獄的扇形結構應有五面,在嘉義舊監被刪減至三面;管理者於扇形的建築物中,不但可以監看到整座監獄四面八方的狀況,且一旦發生事故,管理者也可以從最短的距離盡速前往處理,而對於受刑人來說,在心理上也會多一分顧忌。

施工精確嚴謹 監獄博物館成形

舊監獄建造時,嘉義為木材生產的集散地,因為地利之便,監獄中的建築材料多為阿里山上的檜木,施工水準相當精確嚴謹,而每間房舍的尺寸大小皆一分不差,且因為監獄的特殊需求與功能,建築的施工方法多以堅固、耐逃、防潮且耐震為其目的,而因為挑高式建築的設計,每間監獄房舍的天花板都具有空中巡邏的功用。舊監獄中,提供受刑人從事生產工作之用的廠房共有四間,第一二工廠是連棟式建築,為因應工廠作業的需求,採光與通風都必須相當良好,因此有太子樓(類似鐘樓)的設計,而房舍的門前,都會有寬敞的空間,提供受刑人活動或從事景觀創作之用。監獄中的窗戶玻璃皆為當時手工製作,若仔細觀察,會發覺玻璃的表面並非平滑,而呈現凹凸不平的狀態,玻璃內尚還存有氣泡,可以感受到當時製作時的人工痕跡。

「無論是舊監獄的建築,或是監獄中的管理制度與生活樣貌,都可以成為歷史資源。」邱如惠指出,日本網走監獄博物館的成立、美國的惡魔島等,都證明了舊監獄發展成觀光景點的龐大潛力,也為地方帶來可觀的觀光收入,如網走監獄博物館從開始經營時負債高達兩億台幣,到現在每年參觀者已能達到五十萬人次,收支平衡,並吸引匯聚地方上的人力資源,投入各種研究,逐漸強化博物館園區的硬體設施與軟體活動。廖德富說,網走監獄在當初爭取保留時,因遭遇社區居民強烈反對,於是另在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園地上,將原有的建築重新再建造一次,耗資匪淺,嘉義舊監獄長期以來,也遭遇地方上不少反對聲音的壓力,但因搬遷必須花費難以估算的巨額費用,加上能夠結合鄰近的法院、地檢署而形成文化園區,因此保留於原址是最好的辦法。

「受刑人總是不會希望他一輩子都必須被監禁,過著不自由的日子吧,我們也希望受刑人服完刑期走出監獄後,若有心重回社會體制做正當工作,能夠不至於遭到社會的遺棄。」造訪嘉義舊監獄時,邱如惠一路上腳步急促,監獄裡的一磚一木,她早已相當熟悉,彷彿即使閉上眼睛,也可以隨手指點出監獄的歷史陳跡。「對於嘉義舊監獄,我也有相同的期許,不希望它從此被遺忘廢棄,而希望這棟充滿故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築,能夠重新被活化利用,在這個古老空間裡,也可以包容入新式的城市創意......。」

邱如惠表示,未來,要是真能成立監獄博物館,這些不用的牢房甚至都可以提供教育之用,例如分配給藝術創作者展覽作品,或給建築系的學生擺置設計,用來監禁受刑人的嚴肅場域,也可以重新賦予它更多元的用途與意義,成為嘉義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