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奧運的政治面具
廿世紀最後一次奧運會於十五日在澳洲雪梨開幕,在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中,每名選手代表的都是國家,因此在奧運中所獲得的勝利,是稀少且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伴隨著廿世紀世界史的發展,政治與權力的入侵如洪水猛獸,這種純然的運動競技理想,逐漸質變成國家集團間的抗衡。
衍伸意涵來說,奧運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利害關係。因為奧運並非各國間的競爭,而是因為在奧運上獲得的成就有提高國家形象的功能,於是在運動場上奪牌的選手會讓所屬的國家與人民產生民族的優越感,且喚起國家的優越性。
一九○八年的倫敦奧運會,正式採用了具有政治象徵的國旗,各國並以其國名來參加比賽。其背後真正的促成原因,是由於國家民族主義的抬頭。最顯明的例子如一九三六年的柏林奧運會,當時戰後的奧運逐漸變成大國間爭相表現自我威信的賭博,同時,德國因田徑多項的奪魁,使得德國在國際社會中得以穩固其存在,這是個令人難忘的記憶。
然而,你若是將奧運會的舉辦權貼上國家主辦的標籤,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這是奧運賦予都市的權力,只是因為大會規模遠超過一都市能力與權限所能為,故非得有國家支持與援助不可。例如,一九六○年的羅馬,一九六四年的東京與一九七二年的慕尼黑,都曾舉辦奧運,而其共同點就是這些都是第二次大戰的戰敗國,在講求和平民主的現代社會中,皆以舉辦奧運為提升自己國家存在的國際手段。同時,若舉辦奧運,對該國、該都市的開發與經濟發展,都是個絕好的上等良機。一九八四年的洛杉磯奧運,就是個成功例子,在洛杉磯市
不需擔負大會舉辦的財務負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IOC )亦肯定其舉辦意義。
◆ 奧運與政治的掛勾
從現在的眼光看來,奧運會當然是一樁政治事件,而且絕對是涉及國際的政治事件,但是四十多年前,政治的意涵還沒那麼廣泛。直到一九七六年的蒙特婁奧運會,加拿大政府拒絕中華民國台灣,使用國旗、國名,並拒絕給中華民國簽證,台灣憤而退出國際奧運,才真正反應各國政策與國際政治構造變化的最好寫照。因此,IOC本身也不能不再無視國際政治動向的問題了。
以種種政治措施行為來抵制奧運,在一九八○年莫斯科奧運會中最為白熱化,原因是,美國首次針對蘇聯攻佔阿富汗的行為,在莫斯科奧運中提出抵制聲明,而很多西方國家當時也表示同意,中國亦表同樣態度。在莫斯科奧運會中嚐到苦頭的蘇聯,於一九八四年美國洛杉磯奧運中,以牙還牙施予美國壓力。然而,蘇聯此次的杯葛,其真正用意並不清楚,然而下列各跡象可看出端倪,那就是:上次的莫斯科奧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抵制蘇聯,故而造成蘇聯不滿,另一導火線是:一九八三年底的美國中程核武,與歐洲配備,和美蘇中程核武
限制交涉的不了了之,以及同年秋,因擊落大韓客機引起反蘇國際社會的反共運動等,都可能是原因。但除了蘇聯、東歐諸國以外,贊同發起抵制的國家並不多,最終結果,有一四○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團體參與這次比賽。
還有,一九七二年在慕尼黑奧運會的阿拉伯游擊隊攻擊奧運選手村,發生以色列選手宿舍被襲擊事件,由於此事為否定奧運存在的恐怖事件,不啻為抵制奧運之行動表現。
◆ 亞洲是奧運的弱勢
無庸置疑的,奧運雖然標榜的精神是全球一家,但是骨子裡卻是「白人至上,黑人優先,黃種人永遠是三等公民的地位」。全球六十億人口,亞洲雖然占了五分之三以上,儘管擁有這樣的人口優勢,亞洲地區在國際體壇卻一直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歷來奧運金牌數也總是寥寥可數。如無「意外」,亞洲在雪梨奧運仍不會有太多驚人之舉,從歷屆統計數據估算,亞洲選手頂多只能摘下大約六分之一的金牌。
一九九六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總共提供二七一面金牌,亞洲國家加起來也不過贏得四十三面。中國大陸以十六面在亞洲獨稱老大,澳洲以九面名列第二,南韓七面排第三。
亞洲體壇人士指出,亞洲選手歷來在奧運一直難有突出表現,推究主要原因,不外亞洲有許多地區天候惡劣,少有國家擁有足夠的訓練及比賽設施。其次是許多國家的政府當局不重視體育,不重視的理由通常不是沒有興趣,而是經濟情況欠佳,所需經費不足。
亞洲選手若要提升實力,就必須要常有世界級選手參與競爭,但亞洲國家往往因為經費短絀,無法邀請巨星前來參加比賽,因此大多數比賽在國際間都不太能引起注意。
相對比較起亞洲在奧運會上的弱勢來看,近代奧運從一八九六年以來,已頒出三千多面金牌,然而,「多數金牌集中在少數國家手上」。歷屆比賽拿過金牌數前三名的國家,僅十五個國家而已,集中程度不在話下,其中又以美國最多金。
若以奧運金牌數排名,美國是金牌的最大贏家。近代奧運從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九六年為止共廿三屆,美國贏得十二屆金牌數第一,總共獲得八一○面金牌,還不包括美國抵制一九八○年莫斯科奧運。美國參賽奧運以來,金牌總和從沒有掉出前三名,只在一九七六年蒙特婁奧運,以卅三面金牌居蘇聯與東德之後排名第三。
能與美國稍稍抗衡的是前共產國家蘇聯。它從一九五二年赫爾辛基奧運開始就緊追美國之後,曾在一九五六墨爾本奧運之後六度在奧運金牌數勝過美國。以獲前三名的金牌數總計,蘇聯共獲得三九四面金牌,若加上蘇聯分散後的獨立國協與俄羅斯,金牌數達四六五面。
第三個累積金牌數超過二百面的是德國,德國只在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獲得一屆奧運金牌數第一的卅三面,給了希特勒十足的面子。若統計東、西德在內的德國金牌數,共二六九面。
其他曾經拿下奧運金牌數排名第一的國家,有法國、英國、瑞典等,金牌數擠進前三名的國家還有希臘、古巴、芬蘭、義大利、匈牙利、澳洲、日本、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等,目前亞洲體育強國的中國大陸,從一九八四年洛城奧運出頭,但最多也只排名第四,中國現有奧運金牌是四五面。
從金牌數的集中化現象分析,奧運確是體育強國的表演舞台。一九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有一六九國參加,但只有六四國獲獎、卅七國拿金牌。台灣在近兩屆奧運都有銀牌進帳,但正式項目金牌卻一直從缺,也使國人對今年雪梨奧運有莫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