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像精靈 大窩山像銀河
張倩瑋
2007/04/26 第579期
在大窩山背風面的樹叢間,螢火蟲愜意地飛來飛去,好像許多小燈籠,讓人誤以為是當地居民打開事先裝設好的燈光設備。

每年的四月底到五月初,是最便於觀賞螢火蟲的季節,近年來隨著政府推動社區營造的工作,加深民眾對於居住品質的重視,老一輩的希望找回童年的兒時記憶,年輕一輩的又希望能脫離都市化的塵囂,於是被視為環境優良指標的螢火蟲,則在有心人的復育、護育成功下,變成社造的成果,觀賞螢火蟲這件事,更成了都市人體驗鄉村生活的休閒活動之一。


護魚護溪  居民組巡守隊


幸運的得知,今年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大窩文史生態協會合作,正舉辦觀賞螢火蟲的生態營隊,帶著滿懷期待的心情,又深怕錯過了賞螢的佳機,便急忙地開車前往位於苗栗縣大湖鄉的雪霸國家公園,和一群同樣是充滿好奇心的遊客們,在兩台中型巴士、兩台小型公務車的接送下,浩浩蕩蕩地出發,前往距大湖車行不到二十分鐘的大窩山上,準備一探螢火蟲的真面目。


沒來過大窩山的人,還真不知道這裡可是響噹噹的賞螢火蟲據點,大約在下午三、四點左右,就已經有螢火蟲迷衝上山頭,搶先卡好位,等著觀賞精采的燈光秀;其實,趁著時間還早,倒是可以到大窩山上四處走走,欣賞在馬拉邦山庇蔭下的豐富生態景致。


大窩山開始重視螢火蟲的保護,是從大窩溪護魚工作開始,一群有心的在地居民共同組成文史生態協會,進行大窩溪溪流的保育,他們注意到,大窩溪裡的生態,隨著山區農家使用農藥,以及人為不當地獵補,使得溪裡的台灣原生物種,包括台灣魚、台灣馬口魚、台灣纓口鰍和台灣石的數量大量減少。


有鑑於此,居民組成護溪巡守隊,一方面可以嚇阻非法捕魚的事件再次發生,又向附近農家進行勸導,溪裡魚種數量恢復得多寡是沒有計算,但大窩文史生態協會總幹事徐欽志說,遠遠地從觀魚亭上往下看,就可以看到很多的魚在水中優閒地游來游去,隨著日照的反射,像極了水中的螢火蟲。也正是因為從護魚開始,讓大窩文史生態協會開始注意到大窩山的螢火蟲。


賞螢守則  眼睛看手不抓


螢火蟲一直是生態環境的指標之一,螢火蟲的多寡可檢視當地的水文與環境開發指數,因此,不管是水棲還是陸棲的螢火蟲,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棲地遭到破壞,要不然就是水源污染導致環境劣化和都市化的過度開發,直接、間接危害螢火蟲的棲息環境。徐欽志表示,大窩山之所以還一直能保有數量龐大且分布範圍最廣的螢火蟲,就是在於大窩山沒有過度開發。


為了要保存大窩山不受干擾的生態環境,多年前,生態協會得知螢火蟲棲地的地主有意販售土地,在大財團積極投注經費開發的壓力下,搶先將此地購買下來,就是為了要讓螢火蟲有個家。螢火蟲生態解說員徐渙之表示,這個季節,在大窩山可以見到的螢火蟲就屬「黑翅螢」一種,從觀察到的黑翅螢發現,大窩山可能只是牠暫時棲地。


幸運地有上天加持,天氣晴朗,唯獨月光稍嫌亮了點,滿天星斗似乎是個安慰獎,萬一見不著一閃一閃的螢火蟲,還有點亮黑夜的星空。在徐渙之的引導下,眾人止不住興奮的心情,嚷嚷著螢火蟲的出現,距離下車步行不到五分鐘的距離,就聽見許多小朋友驚呼著,「有螢火蟲!」頓時,引起不小的騷動,徐渙之說,精采的還沒開始,再往山裡走看到得更多。


果真如此,從賞螢步道口行進大約才五十公尺,眼前的樹叢間,便閃起一明一滅的燈光實境秀,一如作曲家呂泉生所寫的童謠「螢火蟲」: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緊接著,此起彼落的驚呼聲,讓大窩山熱鬧地像開啟一場螢火蟲派對。而天空上的星星也耐不住寂寞,像是在和螢火蟲比美,顯得格外地放明。


突然間,「不要抓!」徐渙之藉機來一場生態教育,螢火蟲很容易受傷,一不小心,就會把它給抓傷,所以在觀賞螢火蟲時,千萬要注意安全,不只是要注意人的安全,更要注意螢火蟲的安全,因此,在觀賞螢火蟲時,可以動動眼睛,千萬不要動手抓螢火蟲。


要怎麼形容螢火蟲的多?應該是滿坑滿谷吧,要怎麼形容那種壯觀的場面?說實在的,非得要親眼所見,才能體會,誇張一點的形容,會讓人誤以為是當地居民打開事先裝設好的燈光設備。其實不然,因為只有在背風面的樹叢間,才能看見牠的蹤影,愜意地飛來飛去。


生態傳奇  魚藤纏古樟木


大窩山上不只有螢火蟲可以觀賞,識貨的人就知道,大窩山有很多獨特的地質景觀、生態奇景和傳奇故事可以尋寶。在大窩文史生態協會義工的導覽下,首先令眾人驚艷的,是兩棵相互依偎長達兩百年的古樟木和魚藤,而這棵魚藤,也是目前東南亞發現最為龐大的藤類植物,直徑最寬的部分有五十八公分寬,纏繞、攀爬在軟枝樟木上。


魚藤是一種具有微量毒性的植物,從根、葉到果實都具有毒性,早期,有人利用魚藤植物的特性,將溪水裡的魚給毒昏,方便捕捉,也有農民把魚藤的汁液稀釋後,噴灑在菜葉上,取代化學農藥,可以防堵菜蟲啃食菜葉。


解說員傅大哥在介紹完魚藤的特性後,突然說起了樟木的神奇傳說,據說,樟木裡住著土地公,「看到了嗎?」傅大哥突然指著樹根和石地間的一個洞口說,這裡是土地公的進出口。土地公的傳說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傅大哥表示,曾有著這麼一個在地人的經驗,興起要把樟樹給砍了的念頭,從此當地居民像是受到詛咒一般,烹煮米飯怎麼煮也煮不熟,找出事因,原來跟樟樹要被遷移有關,也才知道樟樹裡住著土地公。


石壁步道  窺見客家生活


看完了古樟奇藤的奇景後,往下走一點,就是大窩山相當出名的石壁步道,沿途可以了解大窩山的地理環境和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相牽繫。大窩山有三個大石壁,沿著步道前進,可以看到的分別是蘿蔔絲大石壁、破褲大石壁和老情人大石壁,傅大哥說,大窩山的地質特殊,有頁岩層造就的石壁裸露,和地表植物沒有覆蓋在上面的緣故有關。


那石壁又和客家人有什麼關係?傅大哥解釋著,以前大湖一帶的居民大多從事農耕,農地在冬天時多半是處於休耕的狀態,農家要讓農地回覆流失的養分,大多會種植蘿蔔來涵養土壤,客家婦女的工作就是把收成的蘿蔔曬成蘿蔔乾,到哪裡曬?就是到山裡的石壁上曝曬。


「蘿蔔絲大石壁」名稱的由來,就是客家婦女都在這塊石壁上曬蘿蔔,利用冬季少雨,因此這一帶的石壁都相當乾燥,加上石壁會吸收水分的特性,曬起蘿蔔來相當方便,循著步道再往前邁進三百公尺左右,就能看到另一個名稱相當有趣的「破褲大石壁」。


傅大哥說,客家婦女在蘿蔔絲大石壁上曬蘿蔔,小朋友無聊,便跑向鄰近的石壁上遊玩,把石壁當成溜滑梯,看到水,就往水裡跑,這一來一往,褲子沾濕水再從石壁上滑下來,褲子就容易磨破,傅大哥開玩笑地說,以前人生活比較窮苦,褲子破了只能補丁,所以,早期學校裡,只要看到那個孩子的褲子上有補過的痕跡,那一定就是大窩山的孩子了。


在尋找著最後一個石壁出現時,一行人經過桐花林道,走在綠意盎然的山林步道上,沿途是綠色的景致伴隨著大夥兒前進,天空中不時飄落整朵雪白的油桐花,忘情地沉醉在五月雪的浪漫情境中,突然,在傅大哥的提醒下,終於見到了隱密的「老情人大石壁」,之所以名為老情人,正和它地點隱密的特性適合情侶幽會而得名。


穿越圳道  驚險摸黑前進


結束石壁賞景,眾人又被帶往古圳道探險,徐欽志解說著,大窩山這一帶共有十二個古圳道,古圳道的生成,是為了要方便飲水灌溉用的,伯公潭古圳道是當地農民截用上游攔砂壩的溪水,打造一個引水渠道,在經過山壁時,用工具對挖,開鑿出長三十五米,寬四十米,高一百五十公分的圳道引水,到下游農家。


徐欽志回想著,大約在二十年前,還有看到圳道引水灌溉的功用,近幾年機械化帶動農家耕種方式的改變,改用抽水馬達取代圳道的功能,既方便又省時。徐欽志帶著大夥兒穿越圳道,越向裡面,圳道越是低矮,非得要彎個腰、側個身才能走過;越向裡面,越是漆黑的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只能一個拉著一個,沒來頭地向前進,驚險又刺激。


春天正是個郊遊踏青的好季節,不要老是坐在電視機前看著無趣的泡沫劇,把握現在正是觀賞螢火蟲最佳的時間點,還沒看過螢火蟲的人,趕快往山裡去,大飽眼福,保證可以讓你心滿意足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