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由成吉思汗建立統治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目前身為世界第二大內陸國(第一大為哈薩克)的蒙古國,日前實施歷史上首次的緊急狀態。
騷亂 抗議選舉舞弊
蒙古於一九一一年宣布獨立,一九二四年在布爾什維克黨協助下,成為世界繼蘇聯之後的第二個共產國家,其後受蘇聯控制約七十年。一九四五年,以公民投票正式獨立,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並於一九六一年加入聯合國。蘇聯解體以後,蒙古於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二日放棄社會主義,推行多黨制和總統制民主,並將國名改稱為「蒙古國」。面積約一百五十六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萬,其中一百萬居住首都烏蘭巴托,北與俄羅斯接壤,南與中國為鄰。
在蒙古現行政治體制下,每四年以民主方式舉行「國家大呼拉爾(國會)」選舉,選出七十六名國會議員。總統是虛位元首,僅擁有有限權力,每四年經由普選產生。蒙古目前共有十六個註冊政黨,前共產黨改名的蒙古人民革命黨,在一九九二年蒙古第一次民主選舉繼續保有政權,但在一九九六年失去政權,其後於二○○○年再度掌權,但在二○○四年選舉中取得三十八席,因一票之差未能取得多數優勢,但仍繼續執政迄今。在蒙古國八十七年歷史中,僅有四年未由人民革命黨執政。現任總統恩巴亞(Nambaryn Enkhbayar)為蒙古人民革命黨籍,過去曾以社會黨籍身分擔任總理,於二○○五年普選獲勝出任總統。
然而號稱民主化已達十六年之久的蒙古國,在二○○八年六月二十九日的國會改選中,卻發生最大反對黨蒙古民主黨抗議選舉舞弊,而發生嚴重騷亂事件。七月一日,約有八千人(當地媒體宣稱有兩萬人)於首都烏蘭巴托市中心廣場和平示威,警方出動一千五百名防暴警察,動用催淚彈、橡膠子彈,並揮動警棍驅散示威人群。其後,反對派開始向人民革命黨總部投擲汽油彈,造成五人死亡,三百多人受傷,一千多人遭逮捕。恩巴亞總統下令自二日零時起實施緊急狀態四天。
選舉 總有衝突發生
由於發生動亂,因此選舉委員會暫時未公布官方選舉結果,但根據初步點算結果,執政的人民革命黨(MPRP)贏得四十六個議席,占國會七十六個議席的大多數,民主黨則獲得二十七席,投票率為七四.三%。但民主黨領袖前總理查希亞(Elbegdorj Tsakhia)指出,民調有八○%的人民投給民主黨,怎麼可能有這種選舉結果?因此,指責計票過程中存在不當行為,抨擊「非法活動」導致其未在選舉中勝利,要求政府重新計票,並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但蒙古總理巴雅爾(Sanjagiin Bayar)指責查希亞煽動暴力,蒙古國家安全委員會則呼籲各政黨透過法律手段解決對選舉結果的爭議。
蒙古曾在二○○七年十月因「民主改革卓有成效」,而成為獲得美國政府「世紀挑戰帳戶」特別援助的十六個國家之一,為何時至今日還要透過「反選舉」手段來表達反對意見呢?事實上,自政治體制轉型以來,蒙古的選舉通常都伴隨大小規模的暴力事件,只是此次衝突大大升級而已。由於特殊的歷史發展進程,蒙古國自獨立以來的社會演進充滿跳躍和外來因素的影響。正如當初的共產主義和集體經濟,選舉文化、民主政治這些理念,也是被強灌入這個半封閉半游牧的古老社會,不論執政黨或反對黨都能熟諳這些時尚名詞,將之用於保護自己和擠壓對手,究竟真的消化吸收多少,恐怕只有天才知道。
礦產 選舉爭議肇源
追溯到兩年前的二○○六年一月,烏蘭巴托街頭同樣出現過類似的一幕,只不過雙方的位置恰好對調。當時人民革命黨退出聯合政府,以非常手段逼迫政府倒台,並指責政府「腐敗無能」、「濫用權力」,而如今的反對黨領袖查希亞正是當時的總理,一面竭力為自己的政績辯護,一面不斷指責對手不負責任,街頭上同樣充滿示威者,充滿口號和劍拔弩張,只是沒有這次的流血和暴力而已。
有人認為此次事件類似「顏色革命」,甚至將其稱為「羊絨革命」,但此點是有待商榷的。幾十年的俄式灌輸,加上近十六年的美式惡補,讓發展進程充滿斷層的蒙古民族,從思維、習慣上全面西化、異化,但封閉、游牧的自然條件,又讓他們難以融會貫通。正因如此,蒙古各派都高舉民主、正義大旗,指責對方腐敗、專制,但又懷疑民主程序的選舉體制,習慣於相信街頭運動的作用。
事實上,如何分配該國礦產資源的問題是這次騷亂的深層原因。特別是蒙古戈壁近來發現銅、煤炭、金等豐富礦產,並吸引外國公司投資,是這次選舉爭議的肇源。執政黨希望由政府負責礦業合資項目,並要求持有《礦產法》規定的五一%的蒙方股份,而反對黨則希望民營公司也能參與股份。如果選舉像目前所顯示的那樣,則執政黨將輕易通過自己的方案,反對黨對此當然無法接受,只有選擇質疑選舉舞弊,而執政黨為自身利益也寸步不讓。
暴亂 打亂人們寄望
蒙古資源豐富,煤蘊藏量在五○○至一五二○億噸,石油存量在三○至六○億桶之間,這些資源被認為能使這個位於亞洲中心的內陸國家擺脫貧困。如加拿大艾芬豪(Ivanhoees)礦業公司及澳洲力拓 (Rio Tinto) 集團準備斥資三十億美元,共同開發奧尤陶皋(Oyu Tolgo)銅金礦,此舉將可提高國內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上。但蒙古缺乏資金和技術以及相關法律落後,在一九九○年代資源開發陷入停滯。二○○六年,蒙古開始實施修改後的《礦物資源法》,並加強與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國的合作,使當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達七.五%,而在二○○七年更升至九.九%。但蒙古的通膨率卻達創紀錄的一五%,約三六%的國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失業率目前居高不下。蒙古人民希望新政府能領導這個處在中俄夾縫且地大人稀的國家,能致力於改善民生,抑制物價上漲、爭取糧食和燃油援助、推動礦產資源開發。
蒙古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主要資源是銅和金等礦產,畜牧與農業是主要支柱。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蒙古大量蘊藏如銅、金、煤及鈾等資源,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興趣。如前所述,兩大主要政黨的分歧在於《礦產法》的修正案,該法案禁止政府與國際礦業巨頭簽訂協議,開發該國戈壁沙漠的礦藏,因此就促進外國投資採礦項目而言,這項修正案是不可或缺的。依政府數據稱,二○○六年蒙古GDP僅為一千五百美元,世界排名第一二○位,但如加快國內礦產資源開發,保持經濟一○%的成長率,則到二○一二年GDP將達五千美元,但這場暴亂打亂人們對新政府寄予的厚望。
動盪 牽引戰略布局
此外,蘇聯於一九九○年代從蒙古撤軍後,位於中俄之間的戰略地位出現真空。以美日為首的西方國家為實現其戰略目標,擴大其勢力範圍,支持蒙古的民主和市場經濟。近年來,蒙古出於自身國家安全的考慮,也調整其外交政策,積極發展與以美日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第三鄰國」關係,以保障其國家安全。一九九一年起,日本每年向蒙古提供二千五百萬美元的糧食援助,並在烏蘭巴托近郊建立污水淨化系統,是援助蒙古最多的國家。美國則以「千禧年挑戰基金」作誘餌主導蒙古。法國也於去年在蒙設立使館,今年又設立武官處。英國則於今年六月出資八萬英鎊,在蒙古展開「聯合國維和培訓」,其目的是增加英國在蒙古的影響力。蒙古已成為大國潛在的角逐場。
同時,俄羅斯開始重返蒙古,積極發展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合作。但蒙古無法依靠俄羅斯,而美日雖對蒙古極有興趣,希望藉其牽制中國,但只有中國能為蒙古提供資金、技術與商品,內蒙古是中蒙經貿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這是其他大國沒有的優勢。在二○○三年至二○○七年的五年間,中國向蒙古提供三十多億人民幣的援助和貸款,遠超過過去五十多年的總和。中國早已取代俄羅斯成為蒙古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目前蒙古市場上消費品九成來自中國。然而,儘管蒙古近五成的出口和近四分之一的進口來自中國,但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蒙古對漢文化的影響力是戒慎恐懼的,而中國也擔心蒙古崛起會帶動內蒙的「統一」氣勢,這場蒙古內部的政治動盪,牽引著歐亞大陸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