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蕭政見太揮霍 台灣會骨瘦如柴
李心怡
2008/03/20 第626期
馬蕭的二大政見「愛台十二項建設」與「兩岸共同市場」不過是一種揮霍,前者堪稱「破產經濟」政見,導向全民負債;後者讓台灣農業技術、人才、資金登陸,形成另種掏空台灣的方式。

馬蕭陣營在總統大選中所提出的政見,主要有兩大主題,一個是「兩岸共同市場」,另一項則是「愛台十二項建設」,然而這兩大政見的論述都不夠扎實,不堪一擊,因此謝長廷的攻擊主軸鎖定「愛台十二項建設」與「兩岸共同市場」便直接命中馬蕭要害。尤其,民調顯示中南部對「兩岸共同市場」相當感冒,謝長廷更是直接要認同「兩岸共同市場」的人投馬蕭,不認同的投謝蘇。


花四兆欠二兆  愛台建設唬爛


馬英九在選前表示,當選總統後將推動將近四兆的「愛台十二項建設」,並強調如此一來未來會有六%的經濟成長,國民所得可達三萬美金,失業率也會降到三%,而且可創造十二萬個就業機會。然而,這種「畫大餅」的政見卻馬上被批評「不可行」,只是滿足馬英九「公子哥」式的揮霍個性,還被網友戲稱為「畫唬爛十二項建設」。


行政院經建會主委何美玥便質疑馬英九「愛台十二項建設」的財源,且認為是外行人講外行話,因為依照馬英九說法,政府八年共須投資兩兆六千億元,然而政府一年總預算約一兆五千億元至一兆六千億元,八年下來也只有十二兆,其中資本門約二十%,大約只有二兆四千億元,如何投資二兆六千億元在公共建設中,尤其現在政府舉債居高不下,更不適合推動如此大規模的公共建設。


謝長廷更是直接說馬英九開出「愛台十二項建設」是「破產經濟」政見,將造成每戶負擔四十萬元,每位民眾約十一萬元,最後是全民負債,且「愛台十二項建設」勢必排擠國防、社福、教育等預算,其他施政將為了「愛台十二建設」通通停擺,還會造成物價上升,國民實質所得下降。「愛台十二項建設」不但缺乏財源,而且根本不可行,只不過是讓國民黨綁樁比較容易。


扁政府執行中  愛台建設抄襲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也指出,馬英九洋洋灑灑的十二項建設,包括全島便捷交通網的七項交通計畫、高雄多功能港口、台中港、台中機場、中科中彰運輸網、桃園航空城、文化創意產業創投基金、寬頻網、人才培育計畫、桃竹苗創新走廊、台北、台中、高屏科技園區、北高及各地都市舊工業區更新、農村再生產、海岸觀光、以文創觀光醫療來增加就業、平地造林、防洪計畫、原住民家園重建、下水道等等,沒有一項不是現在政府已經在進行或是規畫中的建設,根本是抄襲民進黨的政策。


林濁水進一步指出,馬英九要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完全不把韓國、美、日、芬蘭、瑞士看在眼裡,實在太浮誇,而且,以「創新」為競爭力核心根本也是民進黨政府上台以後所創,根本就不是馬蕭的創意。當年蕭萬長主導財經政策時,在獎勵政策上,只有買新的製造機器、生產硬體產品,才給予各項優惠,其他如IC設計、軟體公司等,在股票上市、廠房取得上都予以懲罰,甚至逼使趨勢公司出走到東京上市,民進黨上台後才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策略。


馬蕭提出「世界創新中心」、「亞太海空運籌中心」、「黃金雙航圈」、「亞太集資中心」、「亞太營運中心」、「全球營運總部」等等響亮的口號,其實不過就是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時所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亞太運籌中心」、「亞太製造中心」、「亞太海運轉運中心」、「亞太空運轉運中心」、「亞太金融中心」、「亞太電信中心」、「亞太媒體中心」等等口號的複製,問題是,當年蕭萬長一項也沒成功,如今卻換個包裝要再賣一次,只是證明馬蕭「口號治國」的事實。


兩岸無法對等  一中市場畫餅


至於「兩岸共同市場」同樣也是「畫大餅」,而且更是註定淪為口號。在馬蕭競選政策白皮書中,「兩岸共同市場」被定義為「人員、資訊、商品、資金自由流通」,如今,馬蕭兩人一再修正內容,拚命消毒說「自由流通」不包括中國勞工、農產品來台,根本就已經與自己當初對「兩岸共同市場」的定義不符,也顯示「兩岸共同市場」不但不是利多,而且已成為馬蕭陣營的大包袱。


蕭萬長說,「兩岸共同市場」主要模仿歐洲共同體的模式,「歐盟有二十五個國家,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被統」,因此「兩岸共同市場」可以取得雙贏,讓大家有好處,然而,蕭萬長卻是睜眼說瞎話,台灣與中國並不似歐盟各國對等且無主權爭議,而且中國正將一千多顆飛彈對準台灣,難怪總統陳水扁也說,在中國導彈威脅下,「兩岸共同市場」根本是空頭支票,當他得知「兩岸共同市場」竟是在「一中架構」下時,由於「被嚇到」,才不敢再請蕭萬長出任總統府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


馬蕭在競選政策白皮書中定義「兩岸共同市場」是「人員、資訊、商品、資金自由流通」,然而,姑且不論在「對等」的原則上中國是否同意人員、資訊、商品、資金自由流通,台灣在人員、資訊、商品、資金與中國自由流通後,將造成台灣勞工失業、農產品滯銷、中國劣質品充斥、產業技術外移、資金外流、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


技術人才登陸  掏空台灣農業


台灣勞工陣線與台灣農業產學聯盟等學界及產業界代表也公開質疑「兩岸共同市場」會讓基層生活更困苦。前民進黨立委吳明敏便表示,在國共擴大農業合作後,實際上二○○七年台灣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逆差,已經從二○○六年的一點三億美元增加到二點八億美元,中國的農產批發價格遠低於台灣農產品批發價,擴大流通反而是被吃掉,對台灣農業相當危險。況且,蕭萬長主張讓台灣農業技術、人才、資金登陸,配合中國的「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把水果搬到中國去種,其實也是另一種掏空台灣農業的方式。


至於,馬蕭所期待的「中國市場」,也只不過是畫餅充飢。面對中國市場的低階產品以及低價策略,台商根本佔不到便宜,高階產品在資訊自由流通之下,台灣廠商所領先的技術力也將很快地被趕上,因此,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將台灣的經濟前途全放在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


在「弊大於利」之下,「兩岸共同市場」受到基層民眾相當多質疑,因此成為馬蕭選戰的沉重包袱,非但馬英九撇得一乾二淨,宣稱那只是蕭萬長的政策,蕭萬長也在副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上被逼得不斷地解釋,還改口「澄清」中國勞工與中國農產品不在開放來台之列,且蕭萬長明明曾公開說過「兩岸共同市場」就是「一中市場」,事後也否認到底,硬說是民進黨的抹黑。


農業縣受衝擊  老蕭被迫消毒


謝長廷在選戰後期將攻擊主軸鎖定「一中市場」,由於中南部多屬農業縣,民眾對開放中國農產品及勞工來台頗感憂慮,這個議題已在中南部對馬陣營造成嚴重衝擊,使得長昌配支持度與馬蕭配拉到相當接近。眼見中南部選票漸漸流失,馬陣營只好花大錢讓蕭萬長「澄清」「兩岸共同市場」非「一中市場」的廣告大肆在電視台、電台強力播送來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