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結腸直腸癌為2006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的第三位,大腸直腸癌已是一種常見的癌症,若然能早期發現,配合治療,可以有約70%的治癒率。然而什麼是大腸直腸癌呢﹖一般最常見的大腸直腸腺癌,乃是腸粘膜細胞突然不規則增生與排列,並侵犯周邊組織,甚至向身體各處轉移,並造成腸道出血、阻塞、並耗盡正常組織的病變。通常病發時的症狀包括血便及排便習慣改變等現象。
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從40至45歲開始隨年紀增加而增加較易發生。但醫界表示近年來年輕的病例有增加之趨勢,而且發生於男女的比例差不多。一般認為是隨地區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大量食用肉類、動物性脂肪、蛋白質,精碾的穀類,及較少纖維素之族群及地區,較易產生大腸直腸癌,所以發生率在已開發及高度工業化、商業化之地區較高。國內飲食習慣西化,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亦隨之增加。
當然,最重要的是民眾該如何預防?首先,定期健康檢查,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一、一般民眾每半年應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之腹脹,貧血等症狀,應立即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二、高危險群,是指家中有人得大腸或直腸癌或得癌者,除每半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外,應在醫院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其他的,便是生活及飲食習慣的養成,包括正常定時的排便習慣、少吃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包括少吃牛、羊、豬肉,可以多吃魚及雞肉;多吃高纖維食物,包括新鮮的蔬果及胚芽米、糙米、全麥等非精製穀類等。
各地衛生局於近日起也開始辦理今年度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提供50至69歲市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的「糞便潛血免疫檢查」,民眾可洽所在地的衛生局洽詢相關規定參加篩檢,為身體腸道健康把關,當然,平日養成清淡的飲食習慣及運動等習慣,才是保養的不二法門。(黃麗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