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碟子媒體
老包
2007/11/15 第608期
李登輝與謝長廷,最近分別受到本土派電子與平面媒體批判,究其因,是媒體的淺碟子文化使然,看待自己國家受外人景仰的政治家,卻有一種「近廟欺神」的粗暴。

李登輝和民進黨的緊張關係,最近又被拿出來炒作,但這一次刻意挑起戰火的,並不單是見縫插針的統派媒體,親綠的電子媒體也從中鼓動,批李不遺餘力,講到激動處,連「李登輝是紅軍,將裂解綠營,以暗助藍營馬英九」的推論都出爐了,看得綠營支持者幾乎精神崩潰。


台灣是一個未臻成熟的民主社會,民主的實驗不過十多年而已,民主的公器(如媒體、司法)常扮演重要的催化角色,但在此過程中,有時會碰到如行走於幽黯隧道的階段,民主的公器應協助大家定下心往前走,提示前面的光亮出口,而不是以擴音器胡亂干擾社會的判斷,讓大家在隧道內因恐慌而亂成一團。舉例而言,這幾天高雄市長選舉官司就要有決定性宣判,但司法部門在這幾個月中給予社會的不確定感,已完全凌駕了民主的終極價值(選票決勝負。該次選舉曾經過全面性驗票,卻仍受到司法部門挑戰,有意宣告當選無效),就是極差的機制運用。同樣的道理,媒體應負有為社會尋求較佳出路的責任,在評斷李登輝時,刻意將李登輝這個「民主先生」,打成民主罪人,也是一種粗魯的文化,既不符比例原則,也徒增社會的痛苦。


李登輝和台聯黨之間,固然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係,但若將李登輝與台聯劃上等號,甚至扯到李女兒的選舉利益,卻完全不顧首次政黨輪替,第一個台灣人總統與現任總統的民主文化建立典範,或李登輝基本上將台灣的建國當成宗教信仰(摩西出埃及記),這些更嚴肅層次的民主學習價值,則顯然社會公器已有所缺失,喪失拉拔社會「往上提升」的能量。李登輝和謝長廷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兩個人都是深具哲學觀的政治家,一個長年來深受日本菁英界景仰,一個則在最近的訪美行中,備受美方稱讚為亞洲少見的政治家;但這兩個人最近也都備受親綠媒體責難,一個被電視節目無情批判,另一個則被本土大報冷嘲熱諷。究其因,兩個人都有一種「強流橫渡」的見解,以絕對的自信在塑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情境,但碰到不解風情的媒體,就成為一文不值了。


李登輝和阿扁總統之間,確實存在一段很長的恩怨情仇,此為政壇人盡皆知,然而兩人關係的惡化無解,本土派有影響力的媒體,不能在其間扮演一種仲裁角色,並趁機使台灣尚淺的本土民主文化獲得有益啟示,也要負起相當的責任。民主文化本來是一種共同形塑的產物,媒體當然可以舉美國為例,「卸任元首視批評現任元首為不適格」,但也可以舉台灣「二○○四李扁牽手護台灣」為特例,是美國社會所無,這中間就有不少值得辯證的好題材。換言之,李扁其實也都有各自值得改進的地方,就好像本土派媒體也還是有很多值得省思進步的努力空間,建國的工程,內涵的改善進步,本來就是理應重視的日常功課。但不管如何,若將視台灣建國為宗教信仰的李登輝,或一生推動台灣命運共同體的謝長廷,隨便冠上「親統派」的帽子,則媒體的法西斯傾向就應有所節制了。


統派媒體日夜唱衰台灣,並工於心計要分化台灣派菁英,這一部分乃社會已有共識的顯學,就不論矣,但李登輝如果那麼輕易被分化,到最後說會去「支持馬英九」,李登輝也就不是李登輝了。同樣的,如果說謝長廷是那麼的意志薄弱,沒有台獨建國的理想,那麼謝長廷也不會是謝長廷;本土派媒體或人士會有這些「疑慮」,若不是庸人自擾,就是實在太不了解這兩個人。不了解自己的領導菁英,當然是本土派的損失,也是自我耗損共鳴能量,就好像黃昭堂所說的,他最近就和李登輝見了幾次面,但李從來不提台聯的事,「顯然他認為那是小事,不值一提」,不重要的小事,卻被媒體拿來大作文章,豈不是很冤枉?媒體若能擺脫「淺碟子文化」,對台獨建國一定是功德一件。


二○○八年總統大選,李、扁、謝終究會並肩舉手相互打氣的;本土派若認為這樣的場面能夠感人心靈,從現在起,就應該在波折中,去營造那種感人的能量,使「台灣人大團結」能夠產生共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