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飆車族
兩年前陳水扁尋求連任失敗,立即呼籲他的選民要支持新市府團隊,
相對的,這半年來,我們未聞連宋有此民主風度,反而出現一群造反的政治飆車族。
李登輝當了十二年台灣總統,卸任前因為憂慮未來的領導人失去方向感,也擔心國際社會將錯就錯,視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一部分,特宣示「兩國論」以正視聽;這樣的政治家,對台灣的貢獻當然很大,正派的歷史家也不可能忽視這一段「李登輝時代」。
但對台灣的新聞媒體來說,這些存在的巨大影響,似乎都是一種不堪回首的錯誤,他們寧可活在一個人格分裂的幻境中,也不願看一眼現實世界中,台灣發展的軌跡。也因此,台灣的傳播媒體,在李登輝卸任之後,急於鼓吹台灣社會「去李登輝化」,把自己的病態情結,硬塞給社會大眾去承受。這也就是為什麼連戰會以敗軍之將的身分,輕易逼宮,「升官」當上國民黨主席,且從此口中的「國民黨歷任領導」,從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直跳連戰,不再出現李登輝名字的主因。而傳播媒體急著「忘卻」李登輝的方法,還包括寧可為一個只當四個月閣揆的唐飛出書,編造所謂「總統緋聞」,也不願平心靜氣一分鐘,看待真正的李登輝時代,所確立的民主價值。
倒是日本的媒體,雖處外國,但因鄰近台灣,首先感受到李登輝式民主價值的衝擊。最近日本漫畫家小林吉則的一本漫畫「台灣論」,就是描述李登輝的作品,上市一個多月,立即成為暢銷書。照理說,日本人如此欣賞台灣的政治領袖,也等於欣賞台灣人民共同耕耘的民主成果,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但台灣的媒體,在報導此事時,卻讓人有一種如喪考妣、百般厭惡的感覺,某些統派媒體,甚至找來若干過氣的統派學者,針對此書惡意批判一番,活像是中國統戰部發起的「消毒」運動。
台灣媒體存在這種非理性的自我毀滅情結,也使得他們的公信力日益薄弱。舉例而言,劉泰英日前提到台灣的經濟前景,他說應先有穩定的政治主流價值,才能進步發展,因此建議下次立委改選後,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等有共同價值觀的國會議員,合組「主流政黨」,並提議由陳總統任領導人。但這一則新聞,卻遭到媒體編造成「劉泰英要組黨」、「李系人馬要組黨」,隨後各統派媒體的評論打手,紛紛以此編造的新聞為立論基礎,大加撻伐。試問,這種報導與議論方式,何異街頭的飆車族?而每天用這種呼嘯而過的噪音向社會進行神經戰,社會何能冷靜思考、求進步、求發展?
陳總統上任以來,深受這一群飆車族之苦,更多時候,輿論飆車族煽動立法委員,對新政府進行共同毀滅的戰爭,而不是理性辯論的民主建構。這種輿論飆車族現象,也造成台灣社會大分裂,六成未投票給陳水扁的選民,至今仍活在痛苦的深淵,他們將經濟景氣的低迷,完全怪罪自己那一票未發揮作用,以致陳水扁當選,「落此下場」,而無視世界性不景氣的事實。換言之,美國的不景氣與美股慘跌,也必須由陳總統承擔全部責任,而台灣社會大眾從此喪失冷靜判斷的能力,不能在關鍵的二十一世紀之初,為自己,也為國家尋找一個較佳的立足點。
如果我們社會只聞飆車族呼嘯聲,而聽不到令人舒暢共鳴的樂音,我們就難以在文明世界自由競爭。所謂工時案的無聊紛擾,就是來自於這種輿論的病態發展,平添社會無謂負擔。兩年前陳水扁在台北市長連任之役落選,立即呼籲支持者要有民主風度,支持新的市府團隊;兩年來,我們未聞北市民扁迷「逢馬必反」,惡意抵制。相對的,這半年來,我們不曾聽到連、宋呼籲他們的支持者,為了國家發展,團結支持新總統(如同美國落選的高爾),反而不時聽到連、宋陣營鼓吹造反的魔音,其中又以媒體飆車族的鼓吹行徑最可惡--這正是台灣民主「向上提升」,與「向下沉淪」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