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欽點省農會 農產登陸耐人尋味
文可棋
2005/06/23 第483期
兩岸農業協商尚未正式登場,民進黨政府已面臨中國的外部壓力及國民黨勢力欲削弱政府公權力的挑戰,政治人物拿農民為祭旗、犧牲國家主權,只會正中中國分化下懷。

自從行政院長謝長廷六月十三日在台商端午聯誼活動中釋出,農產品登陸及兩岸貨運包機等重大政策以來,兩岸再度上演「隔空喊價」戲碼,台灣委請中華民國外貿協會做為國內整合及協商窗口,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在例行記者會(十五日)回應時,除避開「貨運包機」要「客運包機」立場外,最受矚目的莫過於,中國高姿態捨外貿協會,卻直接指定台灣省農會為「協商窗口」,中國為何獨鍾於台灣省農會?台灣省農會領導階層有何能耐獲得中國青睞?其中緣由,耐人尋味。


立場超藍  老K的外圍組織


其實,仔細端詳「台灣省農會」核心幹部,不難理解中國欽點「台灣省農會」及台灣省農會一夕爆紅的確事出有故。目前擔任省農會理事長的是國民黨立委劉銓忠,他是親民黨大老劉松藩的姪子,派系屬性是台中縣紅派;常務理事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白添枝,他是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十萬農漁民北上抗議活動要角之一,擔任全國農漁民自救會會長;總幹事則是外界頗為陌生的張永成,但是,張永成有個全國高知名度的姊夫、前雲林縣長張榮味,張的妻子是現任無黨籍立委張麗善,從這份名單來看台灣省農會,藍色色彩十分鮮明,與其說台灣省農會是去跟中國談「生意」,不如說是去執行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的「連胡會」新聞公報或共識來得貼切些。


再就台灣省農業今年四月份改選理事長時,藍綠公開較勁十分激烈,雖然,台灣省農會表面稱為農業團體,但是,說它是國民黨的外圍組織可能更為適切些。今年四月,省農會改選理事長時,國民黨原有兩派人馬競逐,一派是劉銓忠、一派是白添枝,在立法院長王金平出面折衝協調下,最後白添枝退出,但也爭得省農會常務理事職務,國民黨高層介入相當深;民進黨方面,則苦於打不進農業板塊,最後支持帶槍投靠的前省農會總幹事廖萬全出馬角逐理事長,但因民進黨農業人脈實力不足,在形勢比人強情況下,由國民黨系統全力支持的劉銓忠順利當選理事長職務,由此觀之,台灣省農會根本是民進黨的化外之地,該會與中國談農產品登陸,必然不會考量國家政策立場,而是以中國國民黨黨意為依歸。


毫不避嫌  寧與中國一搭一唱


由於,台灣省農會的國民黨成分太濃,它赴中國洽談「生意」又具有如此高度政治意涵,民進黨顯然不會同意這個藍色團體去協商農業交流,也因而當民進黨政府釋出要由中華民國外貿協會整合國內各農業團體、農業社團及做為與對岸協商窗口時,立即遭到藍軍立委及國民黨中央強烈且一致性批判。但是,民進黨政府也堅決不讓台灣省農會具有一絲絲代表台灣與對岸協商的身分,兩岸農業協商八竿子還沒一撇,國內藍綠對陣號角已然響起,這是中國意料中事、也是樂見之事。


中國不避嫌、大剌剌替台灣政府指定「協商窗口」,台灣省農會也大剌剌應具官方色彩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之邀,訪問中國並洽談水果登陸事宜,中國與台灣省農會一搭一唱、默契良好;然而,就在訪中前夕,台灣省農會出現步調混亂情況,該會在六月二十日上午宣布暫停訪中,晚間卻傳出依原計畫登陸,讓人摸不著頭緒,據了解,近來包括農委會、陸委會、行政院及民進黨團等都對省農會高分貝喊話,警告意味濃厚,官方態度強硬,讓省農會多少有些忌憚。


藍軍的「協商窗口」立場與中國如出一轍,更加可議的是,藍軍刻意忽視中國藉農產品登陸進行矮化台灣國家主權,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六月十五日在記者會中坦言「我們一貫主張包括對台灣水果實行零關稅的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事務,是兩岸內部事務」,而這「兩岸內部事務」無異就是要把台灣當成中國的一個省,以中國的思維檢視,「台灣省」農會與中國任何一省或團體協商,無異坐實「一個中國」原則。


農產外銷  登陸是短多長空


陳水扁總統及民進黨政府相當清楚中國的如意算盤,陳總統為兩岸農業交流定調時指出,台灣農產品赴中國銷售將以「一個原則、三項安排」辦理,所謂「一個原則」就是政府全力推動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出口僅是台灣農產品全球行銷策略之一,也就是農產品登陸只是「一個世界」架構下一環,在農產品外銷策略上,民進黨政府要以「一個世界」對抗「一個中國」;除了政策定調外,陳總統也毫不客氣批判中國的政治操作,更以不點名方式批判台灣部分政治人物隔海唱和,並稱台灣農產品登陸是「短多長空」。


兩岸農業協商尚未正式登場,民進黨政府已面臨中國的外部壓力及國民黨勢力欲削弱政府公權力的挑戰,國內政黨以農業為籌碼、口蜜聲稱代表農民的利益,其實,只不過是再一次政黨鬥爭,政治人物拿農民為祭旗、可能犧牲國家主權,這種所謂「兩岸農業交流」正中中國分化下懷。

政治嗎啡 吹向台農

中國有意以零關稅開放台灣農產品登陸,究竟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對台灣農民是利多?抑或中國別有用心對台灣農民統戰?引發藍綠陣營爭辯。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蔡宏進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台灣地理位置與中國的海南島、福建、廣東等省分緯度相近,台灣農產品與這些省分農產品「同質性太高」,短期內,農產品登陸可能有短利,但等他們有了技術、品種改良後,要買台灣農產品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反而,日本與台灣緯度及地理差異大,台灣農產品銷往日本才是長久之計。

針對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與中國簽署協定,最近台灣省農會也要登陸談兩岸交流合作事宜,先前中國曾指稱要撥三百億購買台灣農產品,他說,表面看來,此舉有助台灣農業生產及農民利益,但台灣農民不應該太過樂觀,較令人擔心的是,農民未蒙其利,反而讓仲介者得利,利益歸到私人口袋去;蔡宏進建議,政府應趕快制定整套政策,明確訂出保護農民的具體作法,並減少不必要的外界干擾。

蔡宏進指出,中國撥三百億購買台灣農產品是政治性意義大於經濟意義的專案購買,對台灣農產品而言,並非長期正常貿易案例,若是能夠成真,恐怕也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兩岸農產品要走向長期貿易正常化,未來中國流入台灣的農產品一定會比台灣輸出中國的多,就如同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農產品必然流往高價位高消費地方銷售;他認為,如果三百億元是打開兩岸農產品正常貿易的「前頭金」,那麼中國流入或銷到台灣的農產品的價值將不只三百億,以中國農民對價格忍受的程度,未來台灣農民除了中國農民不能生產的種類外,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生產了,台灣農民可生產的,有什麼是中國農民不能生產的?

蔡宏進在《農訓月刊》也為文指出,自從中國經濟改革後,不僅台灣的工業及許多勞力密集廠商西進,不少大型農業企業及企業化農民也紛紛登陸經營農場,台灣農企業從中國的東北、河北、山東等地種蘋果、梨子、山藥,到西部的新疆種番茄、葡萄,南到海南島種西瓜,廣東養鰻魚,雲南種花、種菜,農企業生產品的產品不但銷回台灣,甚至成為台灣的競爭對手,爭食日本等國際市場,讓台灣農產品外銷市場受到很大的考驗,台灣企業化農民及大型農企業到中國種植各項農產品及生產,不只直接威脅台灣農產品銷路,更危及台灣外銷市場的前途。

最近,兩岸農業關係的重大變化是,台灣種苗商將各種農產種苗銷售給中國,種苗到中國終究會被推廣到一般農民的農田耕作及農企業團體經營的大型農場,結果台灣所有農產品都能在中國生產,且產量比台灣多,中國農產品從源頭到銷路都是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對手,影響十分可觀。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不少農業技術團體、退休農業技術專家(或前農政官員) 前往中國或以基金會名義受聘,充當中國的農業技術顧問,這些顧問若只是幫助吃不飽的中國農民改善農業環境也就罷了,現在中國農業已經不是吃不飽的問題,而是要更精進,這樣就會威脅台灣農業,「幫過頭了」的結果就是危及台灣農業整體發展,對台灣農民傷害十分深遠、也很大。

他認為,台灣的農業技術人才前往中國,必然會使農業技術也轉移到中國,台灣的農業技術一旦移轉到中國,對中國農業、農民及政府都有好處,卻是台灣農民的大災難,中國農業因為技術改進而增產,台灣農產品則因中國農產品以較廉價條件搶走國際市場且輸入台灣,將來台灣農民要面對是價格慘跌、農民收入減少及所得降低,生活也將困苦。(文可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