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灣怪方蟹 鄭明修擁抱海世界
葉韋利
2005/03/04 第467期
鄭明修認為,台灣目前的生態旅遊必須要從「飲食」跨越到「鑑賞」的階段,否則台灣永遠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

歷經五年的研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鄭明修,終於在二○○四年年底揭開棲息於宜蘭外海龜山島海底的「怪方蟹」生態神秘面紗,發現在海底富含硫磺的熱泉噴口旁,有為數上千萬隻的怪方蟹,是靠著攝食被噴口煙柱殺死的浮游生物而存活。這篇研究論文同時也被刊登在以審核嚴謹著名的《Nature》學術期刊,除了讓台灣怪方蟹成為第一種登上國際《Nature》雜誌的台灣生物之外,也再次證明鄭明修長期對台灣海洋研究的不減熱情。


菊島的夏天 影響數十年


來自菊島︱澎湖的鄭明修,其實是在高雄長大。對澎湖的印象是在小學五年級的夏天回到澎湖「度假」(過暑假),與堂兄弟們相偕到海邊捕捉槍蝦;根據同行的堂兄指導,抓這類蝦要聽聲音,並從岩洞的分布觀察巢穴位置,雖然這僅是孩子們課餘的活動,但對於生長在澎湖的人們而言,「日復一日,與海為伴,以海為生」,生活上大小事都和海洋息息相關,也因此,更衍生出想要了解海洋的動機。例如,在熟悉海洋之後,就能知道各類生物藏身何處,並且發現如何能捕撈到最多的漁獲。問及鄭明修,何謂澎湖人獨特的海洋文化,他一派輕鬆表示,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句話,「多接觸海洋」。


從小愛海的鄭明修,進入國中、高中之後,便漸漸對浮潛產生興趣,之後更開始學習潛水,時至今日,已有二十七年的潛水經驗,讓他能更加深入嚮往的海洋世界。其中,小學五年級的一趟澎湖「度假」之旅,竟在數十年後影響著他的海洋研究之路;談起這段有些「不可思議」的往事,鄭明修笑著說,當年決定碩士論文的主題時,腦中忽然閃過兒時畫面︱「故鄉澎湖的槍蝦」,就這樣,槍蝦成了他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聊起這段命運的巧合,連他自己都不禁感到莞爾。


走出研究室  回歸現實面


以槍蝦為導因,一頭鑽進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鄭明修,不僅是個熱忱的學者,更將對台灣海洋的熱情付諸實際行動,身兼珊瑚礁學會會長的他,早已走出研究室,從單純的研究邁向呼籲海洋保育,進而推廣海洋教育。


說起推廣海洋保育,鄭明修則有相當深的感觸;他表示,一路走來談保育,卻在將近十年前有了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常常到處演講的鄭明修,有一次遇到一位老漁民,當他一如往常苦口婆心解釋著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告訴漁民說,「阿伯,要是海洋污染,以後你兒子就抓不到魚」;沒想到,阿伯的回答卻是,自己這輩子當討海人就夠「衰」,難道下一代還要繼續辛苦?


這次的經驗有如當頭棒喝,鄭明修發現,對從事捕撈漁業等維生的海洋相關工作第一線的人們來說,大談環保打高空還不如「拚經濟」。「把焦點拉回現實生活,他們也比較聽得進去」,此後,鄭明修稍稍修正路線,開始推廣生態旅遊。


鄭明修分析,其實只要開放觀光,一旦有了商業行為,自然環境勢必會受到衝擊,這是世界各國都會面臨的問題;不過,部分對自然保育觀念較為先進的國家,皆已逐漸轉型到以「看」為主的旅遊型態,並且將自然資源視為全球共有。而台灣雖然在近幾年來主打所謂的「生態旅遊」,但實質仍停留在「吃」的階段;鄭明修苦笑著說,「台灣目前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


觀光要提升  朝生態發展


對此,鄭明修提出一套想法。他認為,台灣目前的生態旅遊必須要從「飲食」跨越到「鑑賞」的階段,也就是進入全球「無煙囪事業」的這股潮流。此外,鄭明修也談到,台灣人的心理其實很微妙,只要出國玩,再多錢都捨得花,但在國內旅遊時,則拚命想省錢、貪便宜,因而間接導致業者落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因此,他強調,整個海洋教育的重心,勢必得回到第一線業者的身上;要讓業者了解「附加價值」所帶來的商機,在這樣的誘因之下,不僅能讓業者擺脫削價競爭的夢魘,也能推出加強生態解說服務方式的套裝行程,進而真正推廣海洋教育。這不但是鄭明修努力推動的方向,也是他對台灣觀光業未來的期許。


放下學者身段,走入第一線推廣海洋文化,雖然漸漸有些成果,但鄭明修也感受現實的無奈。他感嘆,原本以為做個學者,研究海洋、推廣海洋教育是件再單純不過的事,但這些年來,他卻發現,很多問題的根本都必須從公部門的源頭解決。他無奈地說,政府機關對海洋的不重視,往往讓他們這些海洋學者感到心寒。以目前的現狀看來,公家機關中幾乎沒有海洋專家,而究竟是因為「沒有專家無法成立專責部門」,或是「沒有專責部門所以不需要所謂的專家」,長久以來,也已成為「雞生蛋?蛋生雞?」不可考的羅生門。


捍衛海洋路  為教育努力 


當二○○四年年底,鄭明修的「怪方蟹」論文登上《Nature》的同時,行政院恰巧也宣布將二○○五年訂為「台灣海洋年」。只是,在二○○五年初,原本擬在行政院組織法中設立的「海洋委員會」,卻於一月四日的立法院朝野協商中遭到裁撤。此外,一月十一日,纏訟一年多的阿瑪斯號判決結果出爐,這場跨國官司,台灣非但無法如願求償,甚至還必須支付雙方訴訟費,金額遠遠超出船東需支付給台灣的費用。這些事件看在長期關注台灣海洋的鄭明修眼中,無疑都是對「二○○五台灣海洋年」的一大諷刺。


作為被忽視的少數,的確讓鄭明修在捍衛台灣海洋的路上備感艱辛,但縱使研究工作再忙碌,他仍然到處演講、投稿,行程滿滿,繼續為推廣台灣海洋教育努力。「我是為了孩子,為了台灣的下一代」他強調。在鄭明修身上,除了發現無怨無悔的奮鬥精神,更蘊含著島國子民擁抱海洋的樂天與開闊。


※海洋學者鄭明修


鄭明修,一九五七年生,澎湖出生、高雄成長。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組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澎湖縣共生藻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海洋生物學與海洋生態學,是目前國內唯一從事槍蝦分類和生態學的專家。著作除學術論文之外,並以其專精的水中攝影技術,接受交通部觀光局等單位委託,製作多處風景特定區的海洋生物解說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