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羅山.桃城.嘉義市
嘉義古名「諸羅山」,源自原住民番社名稱之音譯,荷人稱之為 Tirosen。而因清朝時嘉義市版圖狀似桃子,因此還被稱為是桃城,俗稱桃仔尾的中央七彩噴水一帶,即是當時桃子尖端部分。
當地漢族移民的拓墾開發,最早大概可追溯至一六二一年,閩南漳州顏思齊率族人,由笨港登陸後來此發展為起點,在顏思齊之前則以漁民和商人居多,流動性大,無法在當地落地生根。嘉義市的東邊,是一片美麗的丘陵,被稱為山仔頂,北方,與民雄鄉交界,也鄰福壽山高地,南方則有八掌溪溪流,自然美景盡收眼底,顏思齊看中此地後,聚集移民,用不剝皮的樹幹當作柱子與樑,編竹為牆,搭建起因陋就簡的「茄苳厝」,現在南台灣的公路邊還偶爾可以見到,不過大部分是為了販賣香蕉與甘蔗而臨時搭建的。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占據南台灣,致力開發台南一帶,並積極安撫諸羅山附近的平埔族,希望獲得更多的經濟資源,現在俗稱為紅毛埤的蘭潭水庫,先期工程即是荷蘭人所開鑿修築。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進入台灣,設天興縣管轄嘉義一地。一六八三年,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改天興縣為諸羅縣,設縣治於佳里興。一七○四年,縣治遷移至諸羅山,並建築城柵。清朝雍正年間改建為夯土城堡,並陸續建築門樓、水洞與砲座,重建襟山、帶海、崇陽、拱辰四座城門。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起兵反抗清廷,圍攻諸羅城,最後不成功,乾隆頒以「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嘉許當地居民,同年取其頭尾兩字,將「諸羅」改名「嘉義」。清末嘉義一地縣隸屬台灣府,縣治設於嘉義。嘉義市當時在台灣南部與鳳山齊名,是僅次府城的重要都市。
日治時期,嘉義市當地行政區域與隸屬多所變更。一九○六年發生嘉義大地震,全市建築與城垣幾乎是毀壞殆盡,舊城僅留下東門遺址,同年開始則重建工程,並制定都市計畫與實施市區改名,將嘉義市建設成為台灣近代化的城市,同時建設阿里山鐵道,促進當地交通與經濟的迅速發展,並開發嘉南平原的糖業,嘉義市被視為是產業大都市。然而,嘉義市在大戰時慘遭轟炸,加上阿里山自然資源幾乎耗盡,市區便迅速沒落。
一九二○年,嘉義街改隸台南州嘉義郡實施地方自治,一九三○年升格為嘉義市。國民政府來台,嘉義市先升格為省轄市隸屬台灣省政府,後因一九五○年調整台灣地區行政區域,將嘉義市改為縣轄市隸屬嘉義縣,直到一九八二年,才再次改制恢復成為省轄市。
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台北二二八緝煙事件消息傳至嘉義。隔日,市民與官警起衝突,駐紮山仔頂的羅迪光營部和市內的憲兵立即發炮射擊嘉義市民,嘉義人長期以來的憤怒頓時掀起,組成民軍與國民黨軍方對抗,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在湯守仁帶領下也加入民兵戰鬥行列,於水上機場對峙數日,年輕學生則捏起飯團到機場慰勞民兵......。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的水上機場,是重要的空軍機場,也是南北交通必經之地,二二八事件後,機場外水溝、村落到處有嘉義民眾的死傷,現今南北縱貫公路的地層下,更埋有當日無數受難者的骸骨。而嘉義市火車站前十六條生命被公開槍決的事件,更存在於老嘉義市民的恐怖記憶中。一九九六年,嘉南地區第一座「二二八紀念公園」建成,位於啟明路與大雅路交角,成為嘉義市文化地圖中不可遺缺的一部份。
嘉義市的古廟不少,具有確實創建年代可循的,首推一七一五年、康熙五十四年所建的嘉義城隍廟,如今香火依然鼎盛。嘉義市的中央公園,園中有兩項著名的古蹟,一是與台灣傳奇人物王得祿有關的太保樓,一個是為紀念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的福康安生祠碑,為園區內的地標。嘉義市由於歷史悠久,擁有相當豐富的傳統名產,當地所產的交址陶和磚瓦,與台中縣大雅鄉月眉庄,以及台北縣鶯歌鎮齊名,由於過去嘉義市的福州工匠很多,包辦了雕刻、漆器、刺繡等手工藝,現在繼承祖業的嘉義市民不少,集中在光華路與中正路一帶。
嘉義市大事紀
一六二一年 閩南漳州顏思齊率族人,入諸羅山開墾。 一六六一年 鄭成功設天興縣管轄嘉義一地。 一七八六年 清朝政府將諸羅改名嘉義。 一九○六年 嘉義大地震,嘉義城垣毀壞,僅存東門。 一九○七年 建造阿里山鐵道,嘉義城產業繁榮。 一九三○年 嘉義街改陞為市,嘉義市誕生。 一九四七年 二二八事件延燒到嘉義,嘉義人組民兵,與國民黨軍隊在水上機場義勇對峙。 一九八二年 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嘉義市改制為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