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時代如何演變,無論舊有的文化產業、或新科技產業在這塊土地上如何衝擊激盪,風,是新竹人的共同記憶。
一入秋冬,從海口吹來寒涼的東北風,在進入新竹山谷的喇叭地形後,因為受到兩側谷壁的擠壓,風勢逐漸增強。新竹市正好位於喇叭地形的谷口處,強風在此匯聚灌入,因此獲得「風城」的稱號。
新竹市舊稱「竹塹」,「塹」與「欠」同音,翻自平埔族的道卡斯族之社名︱「竹塹社」。竹塹社最早位於現新竹香山區鹽水一帶,後逐漸往東北移動,約在客雅溪、鳳山溪之間活動。一六四七年,荷蘭人統治台灣,竹塹社共計七十八戶三百二十七人。
一七三三年,漢人以刺竹環繞,自圍為城,竹塹社的原住民於是被中國清朝官方強迫離開故居,遷移到舊社,大約今新竹湳雅一帶,竹塹社便在舊社居住了十六年,但因為附近頭前溪經常淹水,又在一七四九年遷到竹北新社。現在新竹市中正西路二一九巷的「采田福地」,就是竹塹社的祖先祠堂。
一六九七年,竹塹社在中國清朝官方的統治下,成為所謂的「熟番」。據記載,第一波進入竹塹開墾的漢人是閩南人王世傑,第二波是客家人徐立鵬,於一七二五年到竹塹埔西北約二十里的紅毛港、新庄仔開始開墾,在原住民以及早期閩南移民的夾擊間,在有限的丘陵地上建立家園,相當艱困。經歷三百多年後,竹塹社與閩南、客家等移民幾乎已彼此同化。
今日的新竹市,所吸引來的新移民,則是因工業化而產生的高科技人。一九七九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新竹市儼然成為台灣的科技產業櫥窗,高學歷、高素質的人口在十幾年內迅速進駐新竹,科學園區設立至今,已進駐了約三百家高科技產業,許多高級人才移居至此,市民就業機會與收入也大幅提高,讓新竹市成為全台灣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碩士博士人口比例也佔全台首位。
然而,雖然新的移民的確為新竹市帶入一股全新的風氣,然而由於大多數仍屬新興移民,與當地社區文化較為缺少互動,也較缺乏地方認同。近幾年新竹市紛紛成立地方文史工作室,其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重點,也開始放在吸引新科技移民參與社區活動,希望透過更密切的互動,增加新移民對地方及環境上的認同。而被視為台灣科技巨擘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則是土生土長的新竹市人,李遠哲的父親李澤藩是美術教育家,在他的故居南門文昌街,已改建有「李澤藩美術紀念館」,變成新竹文化地圖上的一景。
新竹市內有十多處古蹟,如二級古蹟東門城、三級古蹟城隍爺廟、三級古蹟關帝廟等,都可以從中看見過去漢人開墾的歷史與信仰痕跡﹔建於日治初期的新竹火車站,還有許多牌坊、廟宇及古宅第,是發展城市觀光的重要資產。
東門城最早是「竹塹城」的城門之一,一八二九年建成的竹塹城,是漢人移民為防範驍勇善戰的原住民而建,當年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發生火災,將北門城門拱宸樓給燒毀,而後日本政府又因實施都市計劃而將南門與西門拆除,只留下今日的東門,見證台灣歷史。
新竹市內還有一個紀錄台灣人娛樂活動歷史的建築︱「國民大戲院」,是一九三三年日治時代所興建,當時稱為「有樂館」,是新竹人透過電影接觸國際資訊與娛樂世界的窗口。有樂館其實已是新竹的第二家戲院,但卻是台灣第一家有附設冷氣的豪華戲院,在日治時代是上流階級的娛樂場所,也是許許多多老新竹人的重要回憶。近幾年新竹文化局積極讓國民大戲院能重新開幕,舉辦文藝季,賦予這個老戲院新的生命。而玻璃工藝館也是新竹近來積極發展的文化產業。
風,為新竹市吹進了移民,吹進了新興科技,也吹進了豐富文化。
◎新竹市大事紀
.一六二六西班牙人入台後,曾因傳教到竹塹。
.一六四七荷屬東印度公司以「Pocael」或「Pocaal」記載竹塹社戶口資料。
.一六六二鄭成功稱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竹塹屬天興縣。
.一七二二中國清朝康熙年間,竹塹地方漢民、土番立石畫界,互禁踰越。
.一八九五日軍攻佔新竹,從東北包圍新竹城。
.一九四五國民政府來台,新竹市成立,郭紹宗兼市長。
.一九五六中美兩國簽訂原子和平用途協定,政府成立清華大學籌備處,梅貽琦出任校長。
.一九五八交通大學設校新竹,培養高級電子科技人才。
.一九七九竹科成立。
.一九八六李遠哲獲頒瑞典皇家學院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九六文化中心舉辦「風城情波」文藝季,引起熱潮。
◎新竹市文化局長林松: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竹塹,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經過眾多先民累積起來的文化,都存在於我們每天生活的城市中。
07a.jpg 新竹市城隍廟口小吃。(楊仁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