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歌后—紀露霞 為你再唱黃昏嶺
郭麗娟
2002/11/08 第346期
台灣戰後初期,由於唱片無法灌製,只能在淡水河邊搭起露天戲臺,開始高唱台語歌曲,當時有幾首比較好聽的歌曲頗為流行,如蔡長興作詞作曲的「老長壽」、張木榮作詞作曲的「相思嘆」,而宣傳管道是印成歌仔簿,在人多的市區或廟埕,透過演唱的方式推銷歌仔簿。作詞家陳達儒就以「新台灣歌謠社」的名義發行歌仔簿,委請蘇桐、陳水柳等老友,或隨賣藥團,或隨歌舞團,在全省各地彈唱,推銷這些歌仔簿。

直到一九五四年,一位日籍華僑林來,回台創設大規模的「歌樂」唱片公司,並從日本帶來兩位技師,設置錄音室、唱片製作工廠的一貫作業,聘請周添旺掌管文藝部一切事宜,並自一九五六年起大量錄製台語歌曲發行,除將古倫美亞唱片的原盤重新出品外,這首周添旺將日曲填上台語歌詞,由紀露霞主唱的「黃昏嶺」,竟創下戰後台語唱片的搶購熱潮,這首「黃昏嶺」也成了紀露霞的成名曲。

「阮是十八薄命農村女,
離開家鄉出外來求利,
想著歹命有時目屎滴,
也是不得已,離開阿母的身邊,
啊......阿母啊你現時,像阮心內悲。」

這首「黃昏嶺」不但為歌樂唱片賺進大把鈔票,藉由唱片的傳播也捧紅了紀露霞,成為家喻戶曉的台語歌后。她現年六十六歲,自從一九九一年復出,至今已錄過不少歌曲,並育才無數。

◆愛歌少女 電台嶄頭角

紀露霞,本姓邱,叫邱秋英,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台北,七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鄰居看紀露霞的母親一個人要帶七個小孩,就勸她把小孩送給別人當童養媳,但她不肯,一對紀姓夫妻因膝下無子,經由鄰居介紹以幫忙照顧小孩為由,將排行第六的紀露霞帶回家照顧,久而久之,希望能收養紀露霞,紀露霞的父母見這對紀姓夫妻無法生育,又極疼愛紀露霞,就答應他們的要求。但是「邱秋英」一直到結婚後才正式改姓為「紀秋英」,紀露霞是踏入歌壇後所取的藝名。

跟著紀姓養父母住後,附近有位鄰居以賣枝仔冰維生,為招徠顧客,收音機整天開著,當時電台經常播放白光、周旋、姚麗、張露等歌星的華語歌,從小喜歡唱歌的紀露霞就跟著哼唱,一個經常來吃冰的客人本身是位樂師,見紀露霞愛唱歌又唱得不錯,就帶她到台北民聲電台試唱,當時洪一峰的哥哥洪德成向民聲電台買了一個時段主持節目,紀露霞記得第一首試唱的歌曲是「高山青」,洪德成先生覺得她唱得還不錯,就答應讓她到電台唱,但剛開始兩個月不能支薪,兩個月以後每個月付她一百元。那一年紀露霞才十九歲,還在台北市立商業學校就讀。

在民聲電台唱出名氣後,中廣製播的「好農村」節目也找紀露霞去唱歌,由於中廣的節目是全台播送,她的歌聲引來唱片公司的注意,二十歲那年,亞洲唱片就幫她灌錄由日本曲改填台語詞的「離別傷心曲」和「荒城之月」。其實在正式灌錄唱片之前,紀露霞最先錄製的是廣告歌曲,如「鮮大王醬油」、「撒隆巴斯」、「恩斯達面霜」等,紀露霞還記得「撒隆巴斯」的廣告歌是這麼唱的:

「人講體力有限界,
身苦病痛不應該,
牙齒痛貼下頦,
腹肚痛貼肚財,
眼睛痛貼眉毛。」

◆五○年代 有股懷日風

在此同時,相當多唱片公司邀請紀露霞灌錄唱片,如亞洲、台聲、中華、鳳鳴、電塔、寶島......,但直到一九五六年,麗歌唱片邀請她錄製由周添旺將日曲填上台語歌詞的「黃昏嶺」後,才真正奠下她在台灣歌謠界的地位,這首「黃昏嶺」也成了她的招牌歌。

紀露霞當紅的時候,很多唱片公司同時邀她灌錄歌曲,當時的唱片是三十三轉,每面有四首歌,兩面共八首,紀露霞記得她曾經一天之內錄了二十一首歌,連伴奏的樂師看了都眼紅,紛紛要她請客。

一九五○年代是個挺特殊的年代,當時台灣人民好不容易脫離日本人的統治,可以大聲用母語唱自己的歌,所以許多優秀的詞曲創作者如楊三郎、周添旺、陳達儒、蘇桐等,寫出不少經典台灣歌謠,如「孤戀花」、「台北上午零時」、「春花夢露」、「青春悲喜曲」、「港都夜雨」、「安平追想曲」、「夜半路燈」......。

但在此同時,台灣人民對執政者的失望與不滿,卻也引發出一股懷日風潮,日本曲填上台語詞成了市場主流。由於國民政府來台後積極推行「國語」,有些作詞家就將流行的華語歌曲填上台語詞,加上美國的援助,台灣人民在接受麵粉和奶粉資助的同時,也開始接受西洋歌曲,腦筋動得快的人,就把西洋歌曲填上台語歌詞,也頗受歡迎。

就這樣,台語歌、日本曲的台語歌、華語曲的台語歌、西洋樂曲的台語歌,將整個五○年代的台灣歌壇點綴得熱鬧非凡,紀露霞就在這種歌唱環境下,什麼歌都唱,這之中當然包括電影主題曲,五○年代中期是台語電影的鼎盛時期,紀露霞就曾幫「瘋女十八年」、「林投姐」、「運河悲喜曲」、「桃花鄉」、「搖鼓記」......多部電影唱主題曲。

◆為愛犧牲 退出演藝圈

回想起當時灌錄唱片時的情況,紀露霞表示,當時的錄音設備相當克難,不像現在,要讓歌聲聽起來有立體感、有迴音,只要在機器上按幾個紐就修飾得很好聽,以前沒有專業的錄音室,都是一台錄音機、一個空間、樂團和歌手練習幾次就同步收音,當時最常錄音的地方有台北南海路上的美國新聞處、台北師範學校、中廣、國際學舍等,如果希望有迴音的感覺,就要到戲院裡錄音,利用寬闊的空間,營造出迴音的效果。紀露霞記得她幫許石(「鑼聲若響」作曲)的大王唱片錄唱片時,就是在戲院裡錄音。

從一九五五年在電台唱歌出道,一九六一年結婚退出歌壇,紀露霞表示,她在台語歌壇的時間雖只有短短的六年,但她灌錄的歌曲將近兩千首,當時傑出的詞曲作家如楊三郎、周添旺等都把作品拿給她唱,如「孤戀花」、「望你早歸」。由於先生是職業軍人,在那個守舊、封閉的年代,為了先生的前途著想,婚後,她毅然放棄自己正如日中天的歌唱事業。

問她當時怎麼捨得放棄這些人人羨慕的成就?紀露霞表示,她在演藝圈,看過太多星海浮沉的故事,這也讓她在遇到真愛後萌生急流勇退的想法。婚後,隨夫婿搬到嘉義,在正聲公益電台,即現在的正聲嘉義台主持「紀露霞時間」,節目內容以選播歌曲和報導生活常識為主,這一主持就主持了十餘年。直到先生職務調派回台北,她才在闊別十餘年後重回台北。

唯一讓紀露霞感到遺憾的是,她早年收集的一些簡報和曲盤,因家裡佣人不知其珍貴性,竟以十元賤賣給古物商,待她從電台回來時已無法挽回。

◆錄台語歌 紀又出來了

這份遺憾,讓紀露霞萌生想錄些唱片起來作紀念的念頭。一九九一年,因參與楊三郎紀念音樂會的演唱,上揚唱片就透過紀利男和紀露霞接洽錄製台語老歌唱片的計劃。由於紀利男對音樂相當有興趣,紀露霞就介紹紀利男跟隨楊三郎學小喇叭,紀露霞回台北後在紀利男鼓勵、牽線下,答應為上揚唱片錄製台語老歌唱片。後來,她也為巨石和吉馬唱片錄製台語老歌。

原以為錄唱片就像以前一樣,錄完音就沒事了,發行、宣傳是唱片公司的事,現在的歌星出唱片,不但要上電視打歌,還要上電台接受採訪,對於一連串的宣傳活動,紀露霞剛開始有點吃不消,一方面是離開演藝圈太久,一方面是悠哉慣了,一下子忙起來,心裡有些調適不來,幸好當時她的先生已經從空軍少將的職務退休,不用再像以前一樣擔心拋頭露面會影響先生的工作。

上電視、接受電台訪問,一些老歌迷都知道「紀露霞又出來了」,於是很多電視公司或電台舉辦的歌唱比賽,都喜歡找她當評審。她在接受筆者採訪時,還接到一通為老人早覺會當評審的邀約。除了當評審,她現在每週二、三、四,都在不同的地方教學生唱歌,年齡層從三十歲到八十四歲都有。

利用採訪的空檔,有些阿嬤級的學員告訴筆者,她雖然不識字,但紀老師鼓勵她們多聽、多唱,有些歌一聽就是百遍以上,聽都聽會了,現在音樂一起,每個字、每個音「都嘛唱得很準!」

看到學員們開心地唱著歌,紀露霞強調,歌唱教學讓自己在無形當中,得以保持歌聲,對健康也相當有益,可以訓練肺活量,而且是一項正當的娛樂,自娛娛人,何樂而不為呢!


12a.jpg 一九五七年赴香港為李臨秋所拍電影唱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