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台灣面臨瀕臨絕種的紅樹林生態物種,較為眾人熟知的俗名稱作「馬蹄蛤」,學名是「紅樹蜆」,當一九九九年被養殖業者曾界崇發現後,紅樹蜆這個台灣原生物種才開始被學界重視、研究,曾界崇進而投入人工養殖的工作,短短八年,每年產量約一百五十公噸、產值超過三千萬元新台幣,且持續增長中。
馬蹄蛤 養殖場新寵兒
「馬蹄蛤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貝種……」,聽著解說員蔡云珊介紹起鮮為人知的台灣原生物種,尤其當一般的蜆類像是文蛤、黃金蜆等在市場上被視為營養價值高,又可提煉出蜆精,具有提神、顧肝等療效,馬蹄蛤這個較市售蜆類體型大約數十倍,最大可長成直徑十二公分,那附加價值可就不能等閒視之了。
但早期農村社會中,許多村婦會到海邊撿取貝殼食用,也不知道牠的價值所在,加上馬蹄蛤的外型不討喜,黑色的外殼中帶有細雜毛,賣相不佳,而野生馬蹄蛤肉質又比較韌,口感不佳,所以也不被養殖業者重視。直到曾界崇偶然地在海邊發現了馬蹄蛤,試著研究、養殖後,才讓馬蹄蛤一吐怨氣,成為養殖市場上的新寵兒。
說到馬蹄蛤就要先了解牠的生長環境。馬蹄蛤是棲息在紅樹林密布的潮間帶區,紅樹林區有許多鳥類聚集,鳥類的排泄物排入海水中,經陽光照射後發酵,形成有機質,這有機質就是馬蹄蛤的食物來源。本名為紅樹蜆的貝種,因為外型酷似馬蹄,所以被曾界崇取名為馬蹄蛤。
蔡云珊說大部分貝類的特性是一旦保護身體的外殼有任何的破損、毀壞,那麼就會面臨死亡的命運;但馬蹄蛤的生命力卻非常強,牠是一種外殼可再生的貝種,也就是說如果馬蹄蛤的外殼受到侵略有毀壞的情形,那麼就能自行回復,所以像她就曾抓過外型畸型的馬蹄蛤,畸型之處就是受過傷的痕跡。
但隨著海洋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污染源越接近漁港處,馬蹄蛤的肉質所含的機油味也相當重,另外,潮間帶的環境也漸漸在改變,一方面是許多潮間帶正逐漸消失中,另一方面是潮間帶區棲息的野鳥種類改變,使得食物鏈的循環不如以往,因而野生的馬蹄蛤數量正日漸地減少。
養殖路 從零開始摸索
看好馬蹄蛤未來的前景,以養文蛤起家的曾界崇在發現新貝種後,便投入人工養殖的工作,只是一開始還被同業取笑,認為養新品種沒有用,既費時又花錢,尤其在養殖技術上,馬蹄蛤和文蛤雖然同是蜆類,看似相似的養殖手法,卻隱藏玄機。
至於為什麼那麼堅持要養殖馬蹄蛤呢?他表示,一方面是不讓其他人看笑話,另一方面是在投入文蛤養殖數十年的經驗,經常被中盤商砍價,養殖漁民辛苦養殖的心血,總是被盤商殺價得一文不值,而且在進行市調後發現,馬蹄蛤的口味接受度不錯,因此,想做和別人不一樣的心態,讓曾界崇立下目標,研發新品種。
新品種技術研發是很艱難的學問,也是很困難的工作,尤其是發現一個自然界從未有過紀錄的品種,曾界崇查閱了中研院和相關研究單位後,只查出牠的學名叫紅樹蜆,其他資訊卻一無所知,在一切歸零的情形下,曾界崇憑靠著養殖文蛤的經驗,慢慢地研究出馬蹄蛤養殖的養殖技術。
從適合生長的環境、天敵、孵化環境、食物來源到土壤分析、營養價值分析,曾界崇直到發現馬蹄蛤後的第三年起,才逐步有研究成果,馬蹄蛤從野生環境轉進人工養殖成功,技術有了,接踵而至的問題,像是新產品命名、行銷、拓展通路等,全由他一人摸索開始,現在他帶領一批產銷班共十一人,投入馬蹄蛤養殖工作。
蛤品質 養殖優於野生
曾界崇解釋道,馬蹄蛤與和溪貝不同,牠是生長在潮間帶的貝類,因此必須引進海水過濾養殖,養殖池中又與虱目魚混養,虱目魚好比水中的清道夫,幫助池水循環,再投以有機物讓水質富含營養成分,經光合作用後發酵,形成馬蹄蛤食物來源的藻類,說起來簡單,這養殖技術卻是曾界崇研究近五年才漸漸穩固,但還不到成熟的地步。
此外,每一個養殖池每年還要淨空,重新篩選馬蹄蛤的規格,控制馬蹄蛤和虱目魚的數量與密度,每半年為一規格,四月貝一池、六月貝一池,並翻攪底泥,避免土質酸化,釋放出氧,以確保養殖池能順利進行食物鏈的循環,也確保馬蹄蛤的品質。
蔡云珊強調,馬蹄蛤人工養殖較野生佳的原因就在此,人工養殖可以控制馬蹄蛤的品質,每一個馬蹄蛤的營養成分較平均,像是長年棲息在紅樹林區的馬蹄蛤,生長密度、環境不一,因此,同年生的大小、肥瘦就無法經由人工控制般的精確,另外,海洋的污染源也多,以人工養殖可減去污染源的入侵。
超大顆 專賣日式餐廳
可是從海邊撿回來的馬蹄蛤要怎麼育種?曾界崇首先找尋種母,以在水中打入氣泡刺激生長環境的方式,誘發種母排卵、公的排精,在水中進行授精,一隻馬蹄蛤每一次可排出數百萬個卵,但能受精成功,進而順利孵化的數量卻不到一成,這也是曾界崇表示目前養殖技術還不夠成熟的地方。
總括來說,種苗繁殖是在適合的季節環境進行人工繁殖,當每年三到六月的氣候及溫度,水中鹽度為兩度,是最適合的繁殖季節環境;再塑造繁殖環境,像是設置室內繁殖場,以天然藻類營造種貝的育肥環境及生態,再以氣泡蠕動刺激繁殖。種苗從浮游階段到成形約一星期,半個月後就可進行室外放養。
室外養殖方法,曾界崇在進行種苗移殖之前,先塑造放養池的環境及生態,引進深層海水,將養殖的鹽度平衡,投入鰻魚粉經光合作用之後自然發酵,在水中形成藻類使養殖環境具備足夠的育肥度。養成期間因為是以人工塑造完全無雜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馬蹄蛤養殖更易於管理且存活率高。
以雲林文蛤市場占全台市占率六十%的比例,產地面積約八千公頃來看,馬蹄蛤目前市占約兩成,生產面積不過四十公頃,是文蛤的兩百分之一而已,怎麼競爭?曾界崇卻不擔心,他說,他不是要搶奪文蛤的市場,而是要創造另一個市場。
為了和文蛤在市場上作出區隔,因此,馬蹄蛤至少要養殖到三年生、每十二顆一台斤為上市標準,且銷售管道以外繪、日式餐廳、飯店為主,和以傳統市場為銷售大宗的文蛤大相逕庭;曾界崇反而認為,馬蹄蛤對貝類養殖有加分的作用,會造成排擠的效應,也就是說,當馬蹄蛤養殖技術趨向成熟化後,養殖馬蹄蛤的數量與面積就會快速增加,進而壓迫文蛤的養殖面積,文蛤數量一旦變少,價錢反而會提升,對大多數的養殖業者來說,反而是有利的。
獲青睞 日擬高價引進
不過面對新興品種的市場拓展,的確較為辛苦,在偶然的機會下曾界崇獲邀到總統府前展售「紅樹蜆」,沒想到引起日本人的青睞,更有日本業者表示願以一公斤兩百元的價格,要將馬蹄蛤引進到日本去,但對於馬蹄蛤如何新鮮地運送到日本,且每周三公噸的需求,一年至少要一百五十公噸的數量,但曾界崇無奈的表示還無法負荷這麼大筆的訂單,且目前台灣市場也供不應求而作罷。
在養殖方面及市場通路漸入軌道之後,曾界崇並不因此滿足,他進而推動養殖漁業轉型休閒漁業,規畫馬蹄蛤生態園區,一面進行自然生態保育的解說工作,也希望能拓展馬蹄蛤的知名度,藉此帶動更多的養殖業者接受馬蹄蛤的養殖,帶動傳統產業更高的經濟產能。
馬蹄蛤營養分析
馬蹄蛤以引進海水的方式養殖,以蛋白質豐富的藻類作為飼料,因此營養成分比文蛤、蜆、牡蠣高,具有微量元素和胺基酸,有抗突變作用,能保護染色體,尤其是肉內的黑色生殖腺,一顆三年生的馬蹄蛤營養成分大於一斤的黃金蜆,是很好的養生聖品。
馬蹄蛤:
蛋白質12.2
脂肪1.4
醣類2.3
水份81.9
灰份2.2
文蛤
蛋白質10.4
脂肪0.9
醣類1.9
水份84.2
灰份2.6
蜆
蛋白質6.8
脂肪1.1
醣類2.7
水份87.5
灰份1.9
牡蠣
蛋白質9.7
脂肪1.8
醣類1.0
水份81.9
灰份1.6
(製表╱張倩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