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實施多年,國人固然看病方便又便宜,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令人沮喪的數字:台灣肺結核病患的死亡率是美國的十九倍,糖尿病患得到標準照護的只有二%,洗腎率居全世界之冠。也因此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不惜與健保局筆戰,沉痛指出:「『二代健保』無異於『一代健保』,依舊以『財務平衡』為設計基礎,而不是以確保『醫療品質』為出發點,令人感到失望。」偏偏現實狀況就是健保財務愈形吃緊,醫療院所距離醫療品質提升的理想也就漸行漸遠,就連健保局也自嘲:「做到流汗,給人嫌到流涎。」
錯 將健康交醫療單位
「我可以斬釘截鐵說,現行系統是失效的,錢投下去沒有產出。」百略醫學科技董事長林金源,身兼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監事,他一針見血指出,依目前各界對健保的討論,在原有的框框裡打轉不會有答案。然而身處產業界的林金源,卻比任何人都還要樂觀,因為他從健保的傾頹看到曙光:「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機會,健康產業有可能接班IT產業,讓台灣馳騁全球!」
林金源套用了近來熱門的企管概念「藍海策略」,嘗試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海闊天空的無限可能。他指出,現今醫療院所激烈廝殺,甚至落入流血的總額折扣戰,使得健保局、雇主和民眾都陷入血流成河的「紅海」之中。然而健保制度實際上無法保證健康。百略醫學科技的事業版圖涵蓋歐、美、亞三大洲的七個國家,林金源因而得以貼身觀察各國制度,他發現無論是在英國、德國、美國或加拿大,全球這種「第三者付費」的醫療保險體系,都會造成醫病雙方有意無意地浪費,因而皆幾近宣告破產。
失敗的原因根植於錯誤的思維。大家習慣將自己的健康交給醫療單位,然而事實上,醫療照護只能貢獻一○%的健康。人體健康兩成由基因決定,兩成受環境影響,生活方式則決定性地影響了剩下的五成。林金源認為,台灣健保極大部分僅涵蓋藥物和手術等醫療手段,這種救命的手段是必要的,但就像一張椅子只有兩隻腳,還是站不穩;必須再加上一隻腳,也就是民眾自我照護,全民健康才能像三腳凳一樣穩當,「保命找醫生,但健康不能靠醫生。生產健康的主角是每一個個體,不是醫生替你生產健康。」
對 健康產業前景看好
林金源舉出自己在美國的經驗,說明提供誘因的重要性。林金源在美國的公司,過去一年要幫員工繳交六千美元的保費,而且每年調漲。但自從美國在二○○三年底實施醫療保險改革後,公司加入「健康儲蓄保險」,林金源年繳三千美元給保險公司,保大病不保小病;另外提撥兩千美元在員工帳戶,小病就用這個帳戶支付,如果員工保持身體健康,沒有動用到帳戶裡的錢,金額便會累積滾息,且本利皆免稅,至員工退休時便可領回。如果員工自二十歲開始,公司每年為他存入兩千至兩千五百美元,到他六十五歲時粗算可領回一百萬美元。對雇主來說,一方面節省了保費負擔,另一方面當員工強身保健,企業生產力亦能顯著提升。
普遍來說,真正健康的人只占總人口的二成,罹病人口則約一成,七成的人口都處在健康不佳的灰色地帶。林金源藉由藍海策略指出,患病的一成本來就是醫療院所的「客戶」,一定會上門,但是七成的非健康人口在現行體系下卻缺乏照護的機制,以致逐漸落入罹病的一群,「就像郭台銘先生有千億財產也救不回愛妻,但是林淑如女士絕非在一夕之間就藥石罔效,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與惡化。」這塊七○%的市場,就是林金源所稱的健康產業市場,目前全球都還停留在起跑點上暖身,他估計全球目前四兆美元的醫療產業中,約有三分之一會是健康產業的市場。
好 我無製藥轉型包袱
更具體來說,自我照護涵蓋化學(飲食及營養)、心理(減壓)及物理(運動、矯正身體姿勢)層面,過去所謂「另類保健」的健康食品、草藥、健身房、瑜伽、氣功、太極,只要經過科學實證,都應該納入自我照護的機制,並具體發展一套「個人健康指南」,「就像買了電器需要參考說明書,人體也應該有一套量身訂做的『健康保固手冊』。」
那麼台灣究竟有什麼優勢可以開發並主導這塊處女市場?林金源認為,歐美國家的製藥產業已然成熟,年產值達三、四千美元,反而形成沉重的包袱,不易轉型。而台灣沒有包袱,同時市場規模適中,是發展新興服務業最佳的模型,有機會成為健康產業的領導者。
事實上,無論是重點產業或全民健保,台灣都已經走到必須抉擇的關卡。林金源認為,全民健康保險應該正名為「全民醫療保險」,為了讓民眾謹慎利用健保資源,應該提供民眾積極自我照護的誘因,一方面允許民眾有權選擇投保範圍,依此繳交不同費率,另一方面,若職場推廣保健或民眾自我照護,撙節下來的健保成本應該依繳費比例回饋雇主及民眾。
另外,為了達到全民健康的終極目的,醫療相關法令也應該適當鬆綁,建構利於產業發展的環境,鼓勵醫療、生技、健康等產業界投入預防醫學及健康產業,讓民眾要學習自我照護時,獲得支持並可購買實質的服務。健保局現階段可利用菸稅提高、指示用藥不給付等額外的收入,當作民眾的教育經費,聘請醫生進入社區開課,「讓健康變成一種社會運動。」
夢 健康幸福大同島嶼
近來產業紛紛出走,引發社會忐忑不安的氣氛,但林金源卻從另一個角度點出台灣的利基。他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成熟的產業外移是必然趨勢,大眾毋須過於悲觀;產業發展走到現在,靠著人力生產產品已然無解,全球的廉價勞力多到用不完,台灣不需要留在紅海中惡鬥。「台灣人並不差,從一九五○年代的農業和輕工業、七○年代的重化產業,到八○、九○年代的資訊科技產業,台灣都創造出很多世界第一。」林金源胸有成竹地為台灣未來掛保證:「台灣民眾只要能放下依賴之心,積極生產『健康』,這種模式可以外銷,連退休金即將破產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台灣說不定會領先全世界。」
事實上,林金源不只勾勒出台灣產業的遠景,一旦全民健康的藍海策略發展成熟,台灣將成為一個幸福而健康的大同島嶼,這才是值得台灣人為之奮鬥的夢想,「中國說二○二○年要達到全面小康,如果台灣那時候已經達到大同,我們又領先他了。」但是前提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健康都不愛惜,我不相信他會去愛惜我們社會和環境,所以大家要認清,健康是你自己的責任,一切從這裡開始!」
衛生醫療資源錯置
根據衛生署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03年召開的「全國衛生醫療政策會議」指出,在決定一個人健康的因子中,人類遺傳因素占25%,包括老化和先天體質等,現階段尚無法克服;而個人生活不健康的行為,決定個人健康或死亡率竟高達47%,若與環境產生的17%危害因素合在一起,則個人生活習慣及周遭環境取決了一個人三分之二的健康;但民眾依賴寄託最深的醫療,只有11%的貢獻,其角色之微弱出乎意料。
然而台灣實際的資源配置,醫療復健就吃下98%的資源,反過來說,對全民健康貢獻達64%的第一段預防,即促進健康與特殊保護,僅獲不到1%的資源,造成國家衛生醫療政策的嚴重扭曲。(陳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