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法.了得 洪水、地牛拿她沒辦法 勇哉,糯米橋!
陳乃菁
2004/07/15 第434期
陪伴北港村六十多年的時光,糯米橋在經歷八七水災、韋恩颱風、道格颱風和九二一地震等災難,度過此次敏督利風災,依然保存完整規模,更增加村民重建家園的信心。
七月三日,一場豪大雨瞬間從天而降,位於南投國姓鄉北港溪上游近百年的糯米橋面迅速地被滾滾洪水淹沒,天才亮,許多當地居民立刻趕往橋邊,看著大量洪水持續沖刷橋面,媒體SNG車趕來報導糯米橋的「慘況」,心痛於是寫在每個人的臉上,有些老人不禁擔憂地哭了起來,「是不是這一次真的躲不過了」。

直到洪水退去,糯米橋露出完整的橋墩和拱型主結構,村民們才立刻安下心來。「糯米橋經歷過很多災難,八七水災、九二一地震到這次敏督利風災,它都依然屹立,這讓我們對於前人的傳統工法和智慧感到無限敬佩。」國姓鄉梅山社區總幹事張文正感嘆的說。

糯米為建材 北港人驕傲

建造於日治時期的糯米石橋,是日本人為了運送北港溪上游仁愛鄉境泰雅部落山區松柏而建,一九三○年完工,建造時幾乎全村總動員的參與工程。由於當時水泥相當稀少而且昂貴,監造人林龍於是先將糯米煮成黏糊狀,等待它的體積膨脹為三倍後,混合紅糖、石灰等物質充分拌勻,作為黏築石塊的材料,建成這座寬約五米、高約二十米、長約五十三米的橋,橋基由三座橢圓橋柱支撐橋面,由於建材特殊,此橋就被稱作為糯米橋。

糯米橋所用的石材,就地取材取自北港村埔尾段山區,依照所需的角度和斜面堆砌,據說橋面所受的壓力越重,橋身就會越加穩固,因此北港溪雖然歷經多次嚴重水患和大地震,建材看似簡陋的糯米橋卻依舊屹立不搖。一九九四年,糯米橋被指定為三級古蹟,不但是台灣唯一的橋樑古蹟,更是國姓鄉唯一擁有的古蹟。

「糯米橋不僅僅是一座古蹟而已,對北港村的居民來說,它是伴隨我們成長的記憶,小的時候,我們會牽著牛到橋邊飲水、到溪邊玩耍,而又因為它,北港村才開始有梅山社區的營造,糯米橋是村民的精神象徵和共同驕傲。」張文正說。

遵循老工法 力抗大風災

村民以客家族群居多的北港村,居民個性相當淳樸團結,一九八七年北港溪遭到非法毒魚情況嚴重,村民於是自動組成「愛魚協會」護衛北港溪的資源,後來隨著梅山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社區營造意識也在這個荒僻的村落漸漸成形。九二一地震對於國姓鄉造成極大的損傷,梅山社區獲得文建會資源的挹注後,開始以糯米橋為地方社造精神象徵,各種以糯米橋為主角的活動紛紛出籠,加深地方對於糯米橋的情感和認同,而居民也動手整理成立起客家農村鄉土文物館,使得梅山社區在震災後漸漸綻放光芒。二○○二年之後,梅山社區也是文建會所甄選出的重建社區營造點之一。

此次敏督利颱風的風雨橫掃過北港村,社區居民有了前次震災經驗加上社區營造後所建立的合作平台,很快地就成立起救災機制。而陪伴北港村六十年多年的時光,糯米橋在經歷八七水災、韋恩颱風、道格颱風和九二一地震等災難,度過了此次敏督利風災,依仍保存完整規模,不僅成為北港村梅林社區的重要歷史記憶空間,更增加北港村重建家園的信心。

「在水患後,我們看見糯米橋九二一地震整修後的水泥建材部分,被大水沖刷得不見蹤影,但古老工法的橋墩和拱型主結構卻能夠在承受極大壓力下毫無損傷,這讓我相當驚訝,糯米橋在建築結構上的特殊性,擁有相當深刻的文化意涵。」長期投入九二一社區重建規劃工作的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曾旭正驚嘆。

古蹟待修復 應回歸原味

看著糯米橋長大的北港村村長葉佳壇則指出,兩年前中央撥款修復糯米橋九二一受損的部分,以及去除鵝卵石的橋面,整個計畫以一千三百萬經費委由漢光公司進行恢復原貌工程,原定一年完工,去年四月因當地民眾發現營造商要用中國進口青斗石做橋面護欄,引發台灣古蹟修復用材爭議而停工一年,幾經協調會爭取,建造商才同意以原始砂岩石重做。只沒想到才剛要繼續工程,糯米橋再度受七二水災重創,新修的橋兩側又遭洪水部分沖毀。「現在內政部答應撥款重修糯米橋,但我們更希望糯米橋未來的修復工程能尊重傳統工法,一切從簡,讓糯米橋恢復我們記憶中的樣子才好。」葉佳壇說。

曾旭正則進一步指出,過去古蹟修復的觀念只顧及古蹟本身,但真正讓人觀看糯米橋的角度,並不是從橋面上,而是在溪邊、在橋的四周圍,因此糯米橋修復的過程,也必須考量到週遭整體環境的規劃,進行全面的社區生態及人文營造工作,如此修復糯米橋才會更具意義。

「糯米橋還未通車之前,據說曾有一頭鹿從橋面走過,人家說鹿代表長生不老,所以我想糯米橋也可以永遠屹立在那裡,陪伴我們梅山北港村的世世代代。」北港村耆老李坤祥堅定的說。